实施有效的数学教学需要“参差不齐”

时间:2022-08-31 09:36:06

实施有效的数学教学需要“参差不齐”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知识讲授、能力培养和素养提升的双边互动活动。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的对象,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处的学习环境、自身的解题能力以及个人的学习素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而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在针对学生个体学习差异这一问题时,提出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及要求。同时,将促进和提升“部分”学生进步和发展作为重要教学目标的传统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和新课改的要求。如何拉近和缩小学生个体在学习效能上的差距,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分层教学策略,其根本目标是整体进步和发展,根本任务是拉近和缩短学习差距,根本原则是因材施教。通过实践运用,层次性教学策略已成为学生整体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法宝。

一、教学内容的设置要体现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学”

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指出:“只要在提供恰当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将层次性教学策略运用到教学内容设置上。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标中所提出的能力要求、知识要求和情感要求等方面内容,设置出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知识要求、问题案例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

如在“平行四边形”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该节课的“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意义及特征,了解其特性,能够正确画出底所对应的高”“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等目标要求,在巩固练习环节,设置了“如图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M、N是BD上两点,BN=DM.求证:四边形ANCM是平行四边形”、“证明: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或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如图2,ABC中,BD平分∠ABC,DF∥BC,EF∥AC,试问BF与CE相等吗?为什么?”等面向各个层次的学生的训练内容,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在不同教学内容中获得“学”的知识内涵和方法经验。

二、问题训练活动要体现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升”

问题教学是数学能力培养的重要形式,也是学生学习技能锻炼和提升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问题教学一直是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数学教师探究和实践的“主题”。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活动中,要紧扣学生个体在以往解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差距,在问题案例的设置、问题解答的过程等环节,渗透和运用分层教学策略,让不同类型学生在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答,从而使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生吃得饱,实现各个类型学生在问题解答活动中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如在“相似形”习题课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群体学习情况,在案例设置上设置了“如图3,在正方形ABCD中,E为AB边的中点,G,F分别为AD,BC边上的点,若AG=1,BF=2,∠GEF=90°,则GF的长度是多少?”、“市场上供应的纸张都有以下特性:每次对折后,所得的长方形均和原长方形相似,问纸张的长与宽的比值为多少?”、“如图4,ABC中,∠ACB=90°,D为AB上一点,CECD,且3CD=5CE,3BC=5AC.试说明:ACD∽ECF”等由易到难的问题,使各个学生群体都有训练的机会。

三、评价辨析过程要体现层次性,使学生人人都有所“评”

评价辨析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方式。但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忽视了教学活动的双边互动性,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交流和互动的机制和时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已经十分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并将评价辨析作为师生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评价辨析教学活动、解题过程、学习效果等过程中,将分层教学策略运用到评价辨析活动中,通过不同类型学生“思”“辩”“说”的过程,实现全体学生学习能力素养的全面进步。

如在“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巩固练习环节,在评价辨析该方面问题案例解题过程中,由于学生在该问题案例解答中,经常会出现忽视问题条件,导致解答过程不严密、解题结果不正确现象的出现。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让中下等学生进行思考、分析问题解答过程,要求他们能够结合相关知识内容以及解题经验,进行有效辨析。中下等学生将辨析结果、解题策略等通过数学语言进行“阐述”,最后,让优等生扮演教师角色进行二次评析,从而有效实现学生整体进步。

总之,分层教学法作为新课标下教学活动整体性教学目标实践的重要方略,初中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个体实际,在教学内容设置、问题训练环节、教学评析实施中下功夫,实现全体学生在层次分明的教学实践中获得共同进步和发展。

上一篇:如何优化初中数学作业设计 下一篇:英语练习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