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科技 融入生活

时间:2022-08-31 07:28:21

关注科技 融入生活

自从鸦片战争后,古老的华夏民族锁闭已久的国门被撞开。在饱经伤痛之后,“五四”的号角吹响了,国人满怀希望地请进了“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人们皆以为“科学”一词是“舶来品”,殊不知,“科学”一词是地道的“国货”。

“科学”一词起源于中国古汉语,原意为“科举之学”:“科”,是分类、条理、项目之意;“学”则有知识、学问之意。“科学”的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其本意是“知识”“学问”。“”的领军人物康有为引进并使用了“科学”二字。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也用了“科学”一词。此后,“科学”一词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科技”一词是“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泛着古铜光泽的地动仪,到微观世界的纳米技术;从奔驰在印加广袤平原上的蒸汽火车,到亮相在现代科技展馆的空气动力汽车……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1.聚焦时事,关注热点。

科技离不开生活,我们要紧扣时代的脉搏,关注科技与社会、科技与民生。通过电视、网络、报刊、广播等传播途径,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地方找到科技的身影,学会用科学的、辩证的思想来看待社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各领域的新生事物,感受科学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如通过上海世博会体会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科技,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在接触、了解时事热点的过程中,积累第一手科技资料,拓展科技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为科技类的阅读与写作积累“活水”,开拓“源头”。

2.广泛阅读,探究奥秘。

阅读是我们获取科技知识的重要途径,博览群书、浏览网页,从大量的科技类资料中,深刻感受科技对社会、时代的推动作用。如在“科技史话”中,我们发现了“贵州小春虫”化石表明地球动物世界的第一批“居民”可能降生在中国;在“科普动态”中,我们诧异于在遥远的2.5亿年前的南极居然温暖如春、繁花似锦;在“科技人物”中,我们了解到“涉沧溟十余万里”的郑和率15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开辟了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在“科海拾贝”中,我们感受到大千世界的鬼斧神工,宇宙太空的浩瀚神秘;在“科学之谜”里,我们探索着生物断层之谜,诡奇的史前岩画。在“科技前沿”里,我们痴迷于音乐高保真复杂的格式,执著于神奇纳米技术的创新。在“科技未来”中,我们憧憬着能在太空漫步,幻想超现实的生活图景……

3.亲近自然,走进科技。

在科学的世界里实践学习,是掌握知识技能直接的积累方式。通过制作叶脉书签,我们了解到植物纤维素的特性;通过观察蚂蚁洞穴,我们发现这个微型王国里的社会分工与人类社会有着惊人的相似;通过观察天上的云彩,我们明白了古人总结天气变化的谚语俗话;通过记录燕来雁去的时间,我们发现自然界中候鸟迁徙的秘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总让我们为之着迷。在神奇美丽的自然界里,在变幻莫测的科技中,我们在发现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在亲近自然、走进科技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积累到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4.加强练笔,注重实战。

要写出理念清晰、定位准确的科技类文章,光有生活和阅读的积累还不够。正如游泳一样,只看别人游、听教练讲还不行,我们还要亲自下水去练习,才能成为游泳高手。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写作训练。

写作前搜寻素材、构思时筛选素材、加工中提炼素材、修改时完善素材,写作过程的每一步,都是积累素材的有效途径。通过写作训练,能有效地更新自己的科技素材库。

另外,科学知识每一分钟都在“刷新”,刻板、单一的训练内容自然不能适应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针对一个“科技点”,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琢磨,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螺旋思维等创造性思维,寻求对科技知识深层次的领悟。在写作中,同学们要通过对素材的再加工,培养自己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真理的精神,感受科学启示,更新科学观念。

总之,科技王国里的神奇知识为我们打开了探索科学的大门,为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让我们沿着书铺成的小径,踏上追寻科技之光的大道,去了解未知的领域,去探求科学的奥秘。

【故事引入】

孙悟空是克隆技术的鼻祖

1995年7月,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在英国诞生,立刻在全世界引起巨大轰动。但是,对克隆最早的幻想却出自中国。

《西游记》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中,写到了孙悟空拔自己的毫毛变做自己的故事。孙悟空觉得玉皇大帝封他的弼马温官职太小,一气之下,回了花果山,自封为“齐天大圣”,从此,逍遥快活,好不自在。玉皇大帝恼孙悟空无礼,派遣托塔李天王捉拿他。孙悟空与天兵天将开战,毫无惧色。哪吒三太子本领高强,孙悟空见三太子难缠,趁打得难分难解之际,拔下颈上一根毫毛,暗吹一口气,变做自己,依旧与哪吒厮杀,他的真身却是一纵,赶到哪吒的身后,抡起金箍棒将哪吒打伤。故事中的的孙悟空变幻出的另一个身形,应该是关于克隆最早的幻想。如此看来,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果然是克隆技术的鼻祖。

【生成过程】

1.追根溯源,深入了解。

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译,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指以幼苗或嫩枝插条,以无性繁殖或营养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现在,克隆已成为世界上最前沿的科技之一,特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克隆技术的产生,激起了世人极大的兴趣,种种以克隆人为题材的影视、科幻作品应运而生。

2.提炼精髓,展开想象。

《西游记》将克隆的神奇图景想象得出神入化,孙悟空有分身之术,在与妖怪的搏斗中,多次逢凶化吉,化险为夷。这就是我们今天克隆技术的雏形。如果孙悟空被再一次克隆,将会发生怎样神奇的故事呢?我们可以以此为思维的发散点,展开想象,着力描绘孙悟空克隆自己的经历以及他被克隆后的生活,这个想象空间将会无限扩大。

3.寄情于事,揭示真性。

单纯的克隆素材,并不能表现出丰富深刻的主题。我们要在神妙的克隆故事中,弘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在记叙文中,可假想孙悟空用克隆技术造福人类,帮助身处困境中的人们;在说明文中,可介绍孙悟空如何实现克隆及其克隆前后的性情、生活、命运变化等;在议论文中,可让孙悟空幻化出几个本相,去逐个发现社会中的丑陋现象,针砭时弊,弘扬正气。

【打包入库】

假如孙悟空被克隆……

王晨星

孙悟空被克隆了!那就是我。

我原是大圣颈上的一根毫毛,在他与哪吒的一番恶战后,大圣忘记了把我收去。于是,我决定到凡间走一遭,显显自己的本领,也长长自己的见识。

花香一瓣

月光下,清风摇曳着枝头的树叶,月光拉长了一个孤独的身影,一位失明的老人茫然地坐在枯树下,脸庞上刀刻般的皱纹见证了他走过的艰难岁月。微风拂过树梢,一阵凄凉的叹息声从树下飘向天空,升腾起一缕缕淡淡的忧伤。我驾着一片祥云,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飞上天庭,采来瑶池边最芳香的沾满仙露的花儿,送给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并用仙露治愈了他的眼疾,让他第一次睁开眼睛就看到了青山、绿水、芳草、鲜花……

书卷飘香

起伏的峰峦,偏僻的山区,一群衣衫破旧的孩子围坐在长满蒿草的田野旁。他们仰望苍茫的天空,双眸里透着强烈的渴望,他们就像久旱的幼苗,渴望得到知识甘霖的滋润。我立刻大显神通,念起咒语,刹那间,眼前变出如山般的书堆,看着孩子们们欢呼雀跃地手拉手跑着、跳着,贪婪地嗅着书墨香味,奋力攀登书山,尽情地领略知识的魅力――我开心地飞走了。

甘泉琼浆

在茫茫大漠中,烈日无情地炙烤着大地。一位行人迷失了方向,他漫无目的地在沙漠里行走着。喝水,成了他最强烈的渴望。此刻,他多么盼望能有一杯水,让他延续生命。这个鲜活的生命苦苦地在死亡线上挣扎着!我施展法术,立刻为他变出一口香甜清澈的水井,让希望之水帮助他走出浩瀚的沙漠。

啊!无论是白雪皑皑的北极,还是苦难深重的非洲;无论是战火纷飞的中东,还是恐怖弥漫的南亚。我真希望自己永远是孙大圣,让神通、法术和爱插上翅膀降降临人间,造福世界!

点评:作者以克隆技术为思维的创新点,张开想象的双翅,幻想“我”是被克隆出的另一个孙悟空,拥有神奇的法术和本领,带着爱心飞遍世界,将真情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作者以播撒爱为线索贯串全篇,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将三个具有感染力的场景连缀成篇,感情真挚,将科技造福人类的真谛融入了生活,融入了情感,融入了主题。

1.阅读下列故事,按要求作文。

1900年,著名的教授普朗克和儿子在自己的花园里散步。他神情沮丧,很遗憾地对儿子说:“孩子,十分遗憾,今天有个发现,它和牛顿的发现同样重要。”他提出了量子力学假设及普朗克公式。他非常沮丧的原因是,这一发现破坏了他一直崇拜并虔诚地信奉为权威的牛顿的完美理论。他终于宣布取消自己的假设。人类本应因权威而受益,却不料竟因权威而受害,由此使物理学理论停滞了几十年。

25岁的爱因斯坦敢于冲破权威圣圈,大胆突破,赞同普朗克假设并向纵深引申,提出了光量子理论,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随后他又锐意了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空间理论,创立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一举成名,成了一个更大的权威。

普朗克的固守和爱因斯坦的创新一定让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写一段不少于400字的短文,谈谈自己阅读这则故事的感受。

2.英国著名作家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描绘了飞岛国的种种荒谬的“科学”:从黄瓜里提取阳光,将粪便还原为食物,把冰炼成火药,用猪耕地,盖房屋从屋顶造起,软化大理石想做出枕头和针毡……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居然也有人热衷于“伪科学”,吹嘘“意念取物”,大谈“遥感治病”,鼓吹“水变石油”,妄称“豆治百病”等。何祚庥教授严肃地指出:“科学是真实的,她的尊严不容践踏!”

请以“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立意,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

上一篇:赞赏景物 体味情感 下一篇:借景抒情 情以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