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改造

时间:2022-08-31 06:44:27

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改造

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后进行的对农业、畜牧业和城市私营工商业、手工业的改造。其实质是把个体所有制引向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逐步实现农业合作化。这是社会主义改造在民族地区的重要步骤。

少数民族农业地区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大体上经过了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在处理土地和生产资料入社问题上,各地大多注意照顾当地民族的特点,如在广西苗族聚居地区,就对家庭留下的用于为女儿置办嫁妆的“姑娘田”予以保留。因此,少数民族农业地区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得比较平稳、顺利。党对牧区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政策和措施。对个体牧民,是通过互助合作,逐步实现牧业合作化。对牧主经济的改造,则采取了类似对城市资本家的赎买政策。改造的形式主要是举办公私合营牧场,将牧主的牲畜交给牧场管理,牲畜作价定息,按比例分红。牧主的自留畜量可以放宽。同时,各地在改造过程中,还因地制宜,采取了更为灵活的政策。如对寺庙占有的牲畜,就实行了自愿选择牲畜入场或入社的政策。至1956年底,除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大体完成。

受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左”的思想影响,少数民族地区也开展了“”运动和化运动,曾不切实际地提出“苦战三年,改变落后面貌”、“力争实现跨世纪的”等口号。在农村,则提出了所谓“一步登天”的口号,即不顾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刚刚办起初级合作社甚至还处在生产互助组阶段,就实行小社并大社,建立起“一大二公”的。这无疑给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带来严重影响。

为了解决“”中违反民族政策,造成民族关系紧张等问题,中共中央西北局于1961年4月召开西北地区民族工作会议。随后,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于1962年4月联合召开全国民族工作会议。会议全面检查了“”以来执行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统一战线政策和民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解决问题的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会议认为,过去几年民族工作中所以发生严重的缺点和错误,主要是由于不重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民族问题,即忽视了民族特点和民族宗教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问题、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问题以及民族宗教上层人士的统战问题。会议在给中央的《关于民族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提出:根据当时的国内形势、党的总任务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今后五年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方针应是:依照中央和的政策,调整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调整个民族内部各阶级和阶层间的关系,加强工农联盟,加强同一切爱国民主人士的团结,以便调动和发挥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积极性,集中力量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牧业区发展牧业生产,林区发展林业生产,逐步恢复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报告认为,为了服务于这个总任务,一切不是急需办理的事情,五年之内应当不办或缓办。自治地区的内部事务,特别是有关照顾经济特点、文化形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的问题,应当放手让少数民族人民和干部自己去管。按照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分别办好或合作社,有些地区,在这几年可以不办和合作社,将来再办。

6月20日,中央在转发《关于民族工作会议的报告》的批示中进一步指出:民族问题的彻底解决,是长期的,必须进行长期的经常工作,才能逐步实现。如果不看到这种长期性,不重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民族问题,不照顾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不按党的政策办事,在工作中就势必要犯错误。实践证明,坚持党的民族权力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民族特点和选择,在各民族平等团结的基础上,走共同繁荣、共同进步的道路,才是社会主义社会中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原则。

上一篇:徐东昕 为“辛亥革命”立碑 下一篇:哈辉 让“新雅乐”唱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