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恶性互动”

时间:2022-08-31 05:37:14

警惕“恶性互动”

从一篇有关“官民矛盾”的言论中,看到重庆市某区那桩“民告官”(原告系该区10位群众代表,被告为该区城建委)的案例。官司事关“征地拆迁”,因为利益攸关,此类事情早已成为最容易发生“官民矛盾”,也最容易滋生腐败现象的敏感问题。这桩“民告官”的案子,从表面看,焦点在于能否以“纸质答复”作为“回馈方式”。原告要求公开“××工业园区征地拆迁安置房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内容的政府信息”并以“纸质答复”作为“回馈方式”,该区城建委却以“可在互联网上查阅”为由不给“纸质答复”,隐匿在背后的东西,却是令人深思。

互联网本来是一种现代化的信息载体,在互联网上公开政府信息,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然而,问题在于,某些政府网站很少有人打理也很少有人关注,几乎已成一种摆设。对于“信息公开”这件事,某些政府机关也是老大的不情愿,尤其是在有难以公开的隐情之时。只是因为有“公开”这个规定程序,出于不得已而来一个“过场”。我就见过准备提拔的干部名单在春节期间公示的,因为这个时候,绝大多数人的注意力不在于此。重庆市某区的百姓坚决要求得到“纸质答复”,他们希望有一个确实的信息,有一个可靠的凭据,这些四五十岁以上的农民不懂电脑网络,请人查阅又没有查到,怕给人忽悠了。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在此类事情中与民争利并用这种方式计算民众的,并非偶然,而是相当普遍。

退一步说,即使没有某种隐情或主观故意,这样的事,也绝不无可非议。例如,官民关系如何互动,就很值得一说。

据说,审理重庆市那桩“民告官”的官司时,法庭之上有过一个演示,重庆市某区城建委的那个“政府信息”,是“绕了几个‘链接’后终于查到”的,“这种‘弯弯绕’,对不精通电脑、网络的人来讲,实属勉为其难”。于是我想,事情萌发之初,某区城建委的干部倘若能够深入群众去了解一下,为什么他们会那么坚决要求“纸质答复”,也就不难知晓个中原委,并采取相应措施――诸如用文件、告示等形式使之家喻户晓――予以弥补,如此,这桩“民告官”的官司或许根本就不会发生。不是说要悉心倾听群众意见吗?然而,他们不是“悉心倾听”,而是充耳不闻。这种“弯弯绕”既已引起民众的普遍不满,为何仍要坚持一“弯”到底而拒不采用“纸质答复”?这叫坚持原则吗?我们似乎没有这种与民众较劲的原则;这会有损尊严吗?政府似乎不能以这种方式维护自己的尊严。但在某些有权有势的当事人心中,用什么方式答复是他们的事,不管百姓是否满意,均可不予理睬。这种一意孤行,难免令人生疑,并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事情闹到“民告官”的地步,官民关系已经陷入僵局。作为被告的当事人,本来是应当反躬自省从而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官民之间,他们本是民之公仆;在法律面前,他们更无特殊身份。倘若如此,至少能使群众的怨气不再升级。倘若在法庭演示之后,能认识到他们那个“弯弯绕”确实不好使,做一个真诚的自我批评,并像一般被告那样,听候法庭判决或调解,矛盾或许也会就此化解。然而,他们依然不想放下身段,回归本位,于是才有这样的场景出现:被告方除了作为人的律师,而没有一个城建委管事的人到庭应诉;至于有城建委的工作人员(很可能是受指派)违反法庭纪律对原告疯狂拍照,更是透露了某种信息――“原告纷纷怒斥‘你们是想把我们照下来,以后对号入座迫害我们’”,这既非耸人听闻,也非杞人忧天,因为很难作别样的解释。于是遂使矛盾激化,庭审难以继续。

我不知道此类“公仆”在如此行事之时,是否想过“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有没有问问自己的言行离这三条有多远――利为民谋,就不该计算民众;情为民系,就不该目无民众;权为民用,更不该用来对付民众。就像常有人责怪民众“仇富”一样,如今也常有人责怪民众“仇官”,其实他们更应该从这种“仇官”情结中看看自己给民众留下的印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相等的。我很想借用孟子的话说:“官之视民如手足,则民之视官如腹心;……官之视民如土芥,则民之视官如寇雠。”

我于是想到“基层”二字。按照汉时徐乐的“土崩瓦解”之说,“基层”是土,“上层”为瓦。“土”之“崩”与“不崩”,基层干部的作用举足轻重,因为老百姓直接面对的乃是基层的干部,老百姓是通过基层干部的形象来判断执政党之优劣的。基层干部倘有“官之视民如手足”的境界,方能收获“民之视官如腹心”的回报。倘若“官之视民如土芥”,势必“民之视官如寇雠”,任你花最大的力气去“维稳”也会收效甚微。

官民关系,应当警惕这种恶性互动

上一篇:浅谈幼儿园儿歌教学结构的改革 下一篇:新课改中学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