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化乐为悦 音乐养生26

时间:2022-08-31 05:06:24

欲化乐为悦 音乐养生26

控制性本能,既不能压抑又不能过度。近些年,我接触的求助者多是过度。他们都知道不能过度,否则伤身透支生命,可他们都不知道过度的界限在哪?这不像食本能,饱的过度就觉得撑了。一个学员说:“看有些性科普文章说以第二天不疲劳为界。那怎么还过呢?”他当时体质很差,稍着点风就发烧,一年四季,有三季都在感冒。我对他说:“第二天不疲劳,第二天接着干,第三天不疲劳,再接着干,第四天不疲劳、结果第五天还不等疲劳就病了,你可能压根就没想你这病和有什么关系。你用高效药,压下了病,但身体是亏空的,你不知道,还逞能,这就是淘空了你的身子。其实老祖宗早就留下警句,多大岁数多少频律,是有定数的,这是祖先用生命和血的教训总结的。如果你认知问题解决不了,用什么音乐也救不了你。”

当解决了认知问题,就可以用音乐来控制性本能。让它能够顺任自然。音乐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调控:耗能、转移、代尝、化悦。

耗能。我给一个求助者开的方子就是每天伴着音乐跳交际舞,这自然会释放他“多余”的能量。多余为什么要加引号呢?实质他能量不够,只是他心能强烈。这样他能正常睡眠,晚上就少思欲了。

转移。将注意力转移到音乐上,当然首先这音乐得能吸引他。我给一个学员推荐过瓦格纳的歌剧《唐豪瑟》序曲。这个学员是知识分子,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像《蓝色的多瑙河》等舞曲已经吸引不住他了。而《唐豪瑟》序曲很像人的理性和本能纠缠斗争胜利的状态,他一下就被吸引住了,接着,又研究《唐豪瑟》全剧,这样他自然就减少了的频律。现在他成了瓦格纳歌剧迷。

代尝。我研究性学二十六年,又写音乐评论,还经常采访音乐家,我做过一个课题,在深入采访一些有成就的女歌唱家时,我要问一个问题:在舞台上演唱获得的幸福和的幸福哪个更强烈?她们大半都觉得舞台上演唱的幸福超过的幸福。我又追问:是演唱之后获得的掌声、鲜花、欢呼带来的幸福还就是歌唱本身?她们又说更多的是歌唱本身。有一个女高音歌唱家给我描述她在舞台上歌唱的感觉:“由于曲子起伏迂回,我上上下下,到最后的关键点,我一股气,上去了,顿觉我的脑袋穿出了云层,享受广阔的蓝天,那时全身,通了电似的,从手到脚,都酥酥的。”这如果不注明是唱歌唱到高音的感受,人多以为是高潮的描述呢。从这个角度看,音乐是可以代尝的满足的。人类祖先创造音乐,恐怕一个功能就是解决人摆脱了动物期而产生的焦虑。美沙酮做为代尝品,可以帮助冰毒、海洛因等毒瘾犯解决产生的生不如死的状态,但美沙酮也是,它也会让人上瘾,成瘾后照样对人心身是破坏,不过破坏力比冰毒等轻一点。但音乐对人代尝的满足没一点坏处,只有好处,音乐不会让人透支生命,破坏身心。

化悦。的焦虑通过音乐可以转化为愉悦。我一直在分析,音乐为什么能转移?为什么能代尝的满足?为什么能辅助耗能?其实就是一个悦字。再深到生理层面,音乐可以促进大脑分泌脑啡肽,也有称为快乐素。由于繁衍后代男女都需要消耗生命的精华,所以老天要用耗能伴随着分泌脑啡肽来奖励人,或者说是诱惑人繁衍后代。而音乐太奇妙了,它居然可以让人不用消耗人能量的精华就能分泌脑啡肽,让人愉悦。音乐又优于海洛因、杜冷丁,它不会让人上瘾。因为是身体自产的,到一定度,它就会自行关闭,保持身体运行的平衡。

依据我临床多次尝试,这几部作品化悦功能显著。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法国作曲家弗朗克的《小提琴奏鸣曲》,柴科夫斯基《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格什温的钢琴协奏曲《蓝色狂想曲》。这些作品有些片断非常美妙,经常在音乐会上选段演奏,如果不是为单纯地欣赏,是欲化乐为悦,我建议要整部连续听。如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只有从一开始从铺垫听起,那个漂亮的旋律伴着“沙沙”声,且反复出现,你才能享受那愉悦的高潮。再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其中的合唱《欢乐颂》,你直接听的效果远远不如从头听,到最后《欢乐颂》给你带来周身通畅的。因为这些作品是作曲大师依着人的生命曲线谱就的,当然,也流淌着人的性活动的脉冲。

电影《入殓师》助临终关怀

《入殓师》是日本电影,荣获第8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影片故事很简单,一个东京某交响乐团的大提琴手因为乐团解散,为了生存,回到了家乡,看到一个招聘广告,需要一个帮助人们旅行的工作。他以为是导游,便去应聘,到了才知,是入殓师的工作,倒也符合广告说辞,为人生最后上路旅行进行仪式感美化的工作。往生的人入棺前要经入殓师擦洗,换衣化妆,还要在遗体脸上抚摸,做这一切是当着亲人朋友面,充满仪式感地作。

这个电影是一部非常实用的临终关怀教材,里面有不多的台词,让临终的人听见,再不会害怕死亡。一个火化工在给一个往生者火化前,指着炉门说:“死就是一扇门,进了这个门,我们就到了另一个世界。”这部电影故去的人不叫死人,而叫往生者,恐怕是从这个老火化工这来的。“给往生者擦拭身体是表示对他的尊重,也是为了让他干干净净地去另一个世界。”

《入殓师》最让人称道的是久石让创作的电影音乐,那首大提琴独奏曲多次出现,旋律深沉而乏光明,大线条里隐藏着细腻的情感,影片有一情节:一个往生者经过入殓师的擦身化妆仪式后,装入木棺,送进火化炉,老火化工一摁电纽,炉堂的红火伴着这大提琴曲,慢慢,火焰化做天鹅湖上白天鹅群飞天空,这就是进了那扇门之后的另一世界,画面和音乐完全地结合,既达到了影片的高潮,也让人的生命升华。

《入殓师》的大提琴曲音符不多,排列也没多大起伏,听两遍就能刻在脑子里,有时,尽管没看到画面,也没听到该曲,它却能在你生命里自动播放。这段音乐除了能当做临终关怀音乐外,还能有助于睡眠。

一个如此看重死,尊重往生者的民族,那对生命该多么看重?要倒根,日本的这种丧礼文化还是从中国传去的,我们从《易经》、《礼记》、《春秋》等古代文献中看到源头。

唱歌治愈胰腺癌

周四,我在清华大学讲音乐养生,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编导时悦听完课后说:“我可以给你提供一个成功例子,就是我妈,用音乐治好了胰腺癌。”时悦妈妈叫易胜群。2006年因胰腺癌晚期,医生建议化疗加手术,但也不能保证就能根除癌细胞。易胜群后来选择了中药加自然疗法,吃中药,配合调整饮食,每天去公园参加3个钟头的合唱。半年后检查,癌瘤小了,再一年后检查,癌细胞都没了。现她已过70,身体和精神状态,都是正常人的样子。

唱歌为什么能助她战胜癌症?1.能让她每天情绪乐观,病友一起合唱能相互鼓舞,交流斗癌体会。2.唱歌加强她的呼吸,大量新鲜的氧能营养胸腺,胸腺促进T细胞奋勇杀癌细胞。3.唱歌产生的身体共鸣等于给内腑进行了按摩,震松藏在胰腺里的癌细胞,一部分可以顺着体液循环到肺,呼出去,到肾,尿出去。4.每天固定时间唱歌帮她调好生物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给她身体内积蓄了充足的能量。

给Lady GaGa开乐方

《滚石》杂志2010年7月号封面是着装出位(几乎仅穿自己的皮和毛)的Lady GaGa,在内文的访谈中她说:“当我每天早晨醒来,我和其他24岁、前途未卜的女生一样感到不安,然后我对自己说,你可是Lady GaGa。”

风光无限总能吸人眼球的Lady GaGa为什么每天都感到不安?因为她患有狼疮病。这是一种会涉及身体多系统多器官的复杂疾病。体表症状为皮肤病,同时也伴有体内器官损伤,严重时可致命。6月1日在CNN拉里・金访谈节目上,Lady GaGa说:“狼疮是我家族遗传病,我的诊断结果的确呈阳性,但实际情况我目前还没有任何症状。”但Lady GaGa不敢大意,狼疮病毒比余则成还狡滑,你不知道潜伏在身体哪个部位,当然我们赶不走他,但却可以让它潜伏50年80年100年,永不露面。

要想狼疮不在Lady GaGa身上显现,她得改一下追求极端的生活方式。GaGa特别崇拜迈克尔・杰克逊,再加上他去年向GaGa发出邀请,在伦敦系列演出当开场嘉宾,甚至和他在舞台上跳双人舞。但杰克逊的逝世让这一切都破碎了。其实GaGa应该庆幸,没和杰克逊跳双人舞,依迈克尔那么大的气场,没准会提前给GaGa带走。迈克尔・杰克逊是天才一般的伟大人物,但不能追随效仿,因为他的那种极端音乐会把人体的律动搞乱。尤其GaGa所患的狼疮病,就怕人体律动乱了,一乱内分泌马上失衡,接着免疫系统就敌我友不分,自相残杀,这样余则成浮现在面部表皮,身上开始生狼疮。

让GaGa放弃极端似乎不可能,看一下她的成名史,先改掉普通的名字:史蒂芬妮・乔安尼・杰尔马诺塔,从纽约大学退学,追随纽约东村现代艺术青年,在一次酒巴聚会上,由于这伙艺术青年无视GaGa的存在,她就一层一层地脱衣服,……直到她成为视觉的焦点。这样的女孩,很容易成为艺术青年追求的对象,但同样容易被抛弃,感情老是在过山车,及易诱发出狼疮。

GaGa如会倾听自己身体的话,身心已经向她报警了:GaGa每晚按时必到的噩梦:荒原,幽灵,被绳索捆绑的金发尤物(就是自己)。还有,GaGa时常对死亡幻想等等,以及目睹了她所警仰的伟大人物被毁掉。

让GaGa不追求极端,得让她能体验到平常生活的趣味和美感,这首先在认知上要追求古典朴素艺术的美,如在教堂里参加盛大的弥撒,被那赞美创世的音乐所感动,让自己的灵魂归为平和。第二,要做这个年龄段女孩该做的事,如结婚生子,生孩子是让女人回到地上最好的方式,不要拖到席琳・迪翁40多岁靠人工授精,这虽满足了母亲,但对孩子不公平,使他们先天就缺少竞争的基因。因为自然受孕是亿或数千万个一起奔跑,最终只有一个进入卵子,因此这枚受精卵带有最优秀的竞争基因。第三,常听巴伯的弦乐《柔板》,这段音乐有奇特的功效,当你想出位,甚至灵魂就要出窍时,《柔板》能柔化你狂突的灵魂,让你心神安定,扫除噩梦。

上一篇:河北 管乐团队展演等 下一篇: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一旦为也,非不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