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导向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时间:2022-08-31 05:00:59

职业导向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3-000-02

摘要 培养人才的目标应该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适应社会、行业对职业、岗位的需求。本文把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定位在职业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提出了构建职业导向下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 财务管理专业 职业导向

随着经济、金融的全球化,西方财务理论的引进,电子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应用,为财务管理学科体系发展和现代财务学科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财务管理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表现为学科本身的分化与综合,与其他学科理论知识的综合,与企业财务管理实践的经验的综合,这对财务管理实际操作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培养一批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富有创造性,对未来复杂多变的财务管理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的从事财务、金融管理工作的,具有职业导向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非常重要。因此,加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需求的、有一定动手能力的财务管理人员势在必行。

一、职业导向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一)从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看,既要反映专业特色,又要使所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1)适应性强,(2)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3)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4)能熟练的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般问题。根据这些要求,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与模式,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会计、理财、金融等方面一定的知识体系,较好地掌握经济、管理、法律、财政、税收相关学科原理性的基础知识,能熟练的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及其他相关的管理工作,具有实际的操作能力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

(二)从学生的就业范围与目标看,应主要定位在各类中小企业、金融机构、非盈利机构从事财务、会计、金融管理的实际工作。因此,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以职业导向为基础,培养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熟练掌握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技能,能够胜任在中小工商业、金融证券企业、财务公司、事业单位及国有资产管理、社会保障等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中层财务人才[1]。

二、职业导向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的构建

专业主干课程建设是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核心。据调查大多数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设置的专业课程有: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实务、会计电算化、会计制度设计、审计学、财务报表分析、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等。按照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需求相联系的原则,专业主干课程可以设置为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投资学等。财务管理专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在培养技能的训练的同时,也应重视理财投资、财务分析和决策技能的培养[2]。通过调查分析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定位需求,必须要结合满足金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来开设相关的主干课程,如国际财务管理、投资管理、筹资管理等课程应该在财务管理的主干课程中有所体现。

(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开展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主线。构建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不同岗位、多种技能的互动训练,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运用知识分析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从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保障来看,需要把实践教学贯穿于校内模拟实践和校外实习两大实践体系中。

1.校内实践。财务管理专业校内实践主要包括(1)基础会计模拟实训,是在《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完成后进行,需要学生做一套完整的证、账、表的填制,便于理解证、账、表之间的关系,掌握会计业务的基本的操作流程。(2)财务会计模拟实训,在《财务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课程教学完成后进行,主要让学生掌握全面的会计核算能力和会计报表的编报分析方法。(3)会计电算化实训,让学生掌握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通过数据的录入、数据的处理最后生成会计报表及各种会计信息资料。(4)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在学习了《财务管理》课程之后,培养学生计算机财务管理应用的基本操作能力。让学生掌握运用EXCEL工具,计算资金时间价值,创建财务生理工作薄和工作表,绘制基本财务分析图等。

2.校外实习。校外实习让学生身临其境,了解企业是如何组织生产,如何进行经营管理活动,熟悉企业财务管理机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以及绩效评价等情况。通过顶岗实习,完成岗位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财务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构建

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教学的根本保障。有好的教师才可能有好的教育,要保证教学改革与创新持久开展,必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专业化专兼职教学教师队伍。因此,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应该由专职教师、外聘教师、兼职教师三支力量组成。

1.专职教师。对于专职教师特别是年轻的专职教师,鼓励其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会计、税务执业资格的考试,如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对获取证书的专职教师予以适当奖励,从而提高专职教师教学的业务素质。

2.外聘教师。外聘教师大多是各大高校享有知名度的教师,从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多年,具有很高的专业技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教学师资队伍中的优势资源。

3.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可以从相关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或到财政、税务部门聘请,他们了解社会和行业的现状、搜集各种原始数据和财务管理资料,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直接将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实际经验传授给学生。

(四)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构建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构建及运用是财务管理专业开展教学的关键和切入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好坏关系到教学目的的能否实现的问题,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结合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可以推广案例分析和多媒体教学。

1.案例分析法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培养实践能力,发挥创造力的环境。目前较为可行的方法是结合财务管理的课程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法能促使教师深入到财务管理工作实际当中,搜集一些财务管理实务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整理,选编出适用于教学需要的财务管理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推理分析,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2.多媒体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课件已经在教学中的普遍使用,能够丰富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多媒体引入财务管理专业中,应该根据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形成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大纲,建立参考书目案例库以及汇集背景资料。利用多媒体展示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使之更为形象、具体和生动,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五)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是财务管理专业开展教学的重要手段。建立客观、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在建设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考核内容的层次性和考核方法的多样性。

1.将过程考评与结果考评相结合。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学环节的考核评价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要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考核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首先,考评既要有量化考核又要有质的考核;其次,在考评时可以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最后,考核评价也可采用多元方式;如以赛代考、以证代考,可以把学生取得的一些职业资格证书、国家及省级证书折算成学分代替相关课程。

参考文献:

[1]陈育俭.财务管理专业KAQ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4).

[2]黄曦,杨芳.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科技成本管理与研究.2011(8).

[3]赵改玲.会计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会计之友.2010(7).

上一篇:对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研究 下一篇:浅议水库大坝的险情巡查及漫溢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