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教育模式创新

时间:2022-08-31 04:40:03

浅谈大学教育模式创新

一、大学教育模式概述

所谓模式,通常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事情可以遵循的标准。作为一种模式而出现的理论与思想已具备较为完善的科学性,能够为问题的解决及经验的开发提供有效的帮助。就模式自身而言,其来源具有双重性,也即可以来源于实践活动中的总结,也可以来源于理论概念的整合性处理。从实践角度而言,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进行归纳,并在参考其他相关者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演绎与总结,就可以得到一种能够指导后期活动的开展,而当这种指导性的思想经历长期的验证之后,则就最终成为了一种完整的模式。从理论角度而言,模式的形成不仅是对现有存在的理论进行对比分析,而且在这一对比分析过程中也时刻与实际活动相关联,并不断的从现实世界当中抽象出新的理论概念,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当中催生合理的模式出现。事实上,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不同的学科内部对于模式的理解也并不相同。伴随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模式的利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总体而言,模式在不同学科内部的存在与其功能的提升与拓展不无关系,因此,模式更多的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处事规则。

模式通常包括着目标、功能、措施、操作四个层次。就高等教育而言,第一层次的模式就是教育目标,这也是最为基本的层次之一。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具备现代化理念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当然不同的高校也应根据自身定位的不同而采取适合自身特征的教育目标,但对于人才的培养也都应坚持德、智、体的融合。第二层次的模式也即教育功能,也即对于人才的培养,这要求高校应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有着十分清晰的理解,并能够提供恰当的培养方案,同时应该关注培养模式的因人而异。第三四层次的模式综合考验高校的模式执行能力,也即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手法开展有效的教育工作,从而促进学生的潜力开发。以上分析也体现出高等教育模式存在一个基础的框架,不仅是一种工作规范,更是一种工作的具体流程。教育模式具有开放性的性质,因此大学所提供的往往仅是教育模式的大体构架,而社会性教育与家庭教育也对高等教育的成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另外,高等教育的模式所面对的群体不仅具有多样化的差异,而且具备了一定的处理事件能力,他们对提出属于自己的思想,而这也对高等教育产生了一种反作用力,从而导致了不同教育结果的出现。针对教育模式的复杂性,高等教育者们也应对自身的教育手法开展充分的研讨,并进行合适的运用。

二、大学教育模式困境

尽管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高校逐步与国外高校形成了接轨,教育模式的水平也相应有所提升。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深入影响,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模式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困境。

首先,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呆滞高校的教育模式长期处于单一化状态。就本科教育而言,专业教育长期被作为核心教育工作,过分强调对于专业知识的灌输。在具体的教育模式之中,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了课程教育的主要流程,尽管从学科划分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容忽视的是,这种强化专业学科的教育却使得学生对于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远远不够,最终难以对社会形成有效的适应。

其次,高校的培养计划与教师的教学计划未能形成有效的融合。目前,多数教师的教学计划在学生上课之前就已经做好,也足够详细,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数年内不会发生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高校教师的教学计划当中也存在着交大的缺陷,而对于多来自于教学计划总结的培养计划而言也形成了极大的影响。事实上,教学计划与培养计划尽管通常难以分开,导致彼此之间的指导与借鉴作用不很明显,加之当前高校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更加突出了两种计划构建的不合理性。

最后,高校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能力的培养未能进行有效整合。尽管根据现有的教育模式,高校开设了理论课、实践课、实验课等一系列针对学生知识与素质提升的相关课程,但这些课程之间却缺乏有效的联系,不少理论课缺乏实践课程的应用,而实践课程又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的指导,这种不协调的状况也使得教育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大学教育模式创新策略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但与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来自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中不无关系。伴随着市场经济理念的不断发展,原有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的环境发展,因此,对这种模式进行适时的创新也显得势在必行。

第一,对于教育模式的设计进行综合化考虑。高等教育模式的设计往往需要同时考虑到多个方面的因素,这包括模式内容、大学自身情况等,也即不仅要使教育模式具备与时代特征相应的功能,也要充分考虑到高校自身的类型与半血定位,从而确保教育模式与高校发展形成有效的结合。这实际上要求高等教育模式需同时兼顾到总体发展与个体发展,并且应该逐步发展成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从而也能够保障学生及其他相关者对于高校有着深刻的理解,这种高校多元化的特色对于整个高等教育行业发展来说也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在高校内部构建学习型的组织结构。尽管高校是知识的殿堂,但在高校的运营过程中却多关注个体的学习,而对于高校自身的学习却关注度不够。事实上,高校强化自身学习能力对于培养高校的学习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组织学习带来的是组织内部各类参与者对学习的重视,包括学生、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而这对于教育模式的创新发挥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培养高校文化。高校并非仅仅是学习的地方,作为组织,其也拥有自身的文化。对一所高校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也往往包括着其文化积累,这对外界对高校的认可具有推动作用。高校文化不同于一般企业文化,由于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高校文化往往更具正确的价值观,也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因此,对于高校教育模式的创新也务必考虑到对于高校文化的培育,以文化指导创新进行。

第四,高校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模式创新中的地位,并努力将其思想融入到创新行为当中来。一般情况下,作为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大学所提供的教育方式,而这多少局限了其大学生活的活力。尽管这种传统模式的构建有利于学生思想的统一及避免学习行为的盲目性,但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学生也应具有一定的选择权。因此,高等教育模式的创新也有必要具有适当的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学生创造适合自身的学习教育模式,从而使得教育模式不仅保证了总体层面的科学性,也具备了个体层面的灵活性,提升效率。另外,对于学生思想模式的改变也较为重要,这可以对其行为进行指导,从而从微观层面支持教育模式的逐步创新。

参考文献:

\[1\]徐延花.创新教育模式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0,(10).

\[2\]刘英岩.高校创新教育的策略及教育模式思考\[J\].经济师,2006,(5).

上一篇:建设职教集团是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下一篇: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