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骨科老年患者的心理生理特点及特殊护理

时间:2022-08-31 02:47:09

浅谈骨科老年患者的心理生理特点及特殊护理

[摘要]根据老年患者生理心理及骨折特点,在护理工作中加强监护,重视心理护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处理各种并发症,加强生活护理,指导功能锻炼。以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促使老年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老年患者;骨科;护理

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老年骨科创伤病人日渐增多。老年人易骨折,这是由于老年人特定的生理阶段性所决定的,老年人的骨折发生率与年龄增长成正比,进入老年后,对外界的反应性降低、迟钝、视力减弱、肌肉骨骼退化,使老年人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反应能力大打折扣,心血管系统的退化使老年人自我保护性差,易受外伤,导致骨折。对此,探讨骨科老年病人生理心理变化特点、疾病发生发展特征、生理生活特殊需求,是骨科护理工作的重点。

1 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1.1 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

1.1.1 忧虑恐惧心理老年人对摔伤后造成的痛苦产生一种应激反应。出现担忧不安的情绪,食欲减退、缺乏自信心,怕骨折后不愈合,遗留后遗症,甚至不能入睡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不配合治疗。

1.1.2 孤独且求治心情迫切老年人容易产生孤独感。因为离开工作岗位就减少了社会交往,特别是部分老年人因丧偶或子女不在身边,便感到孤独无助,但又由于平常身体健康,对突发骨折卧床。几乎阻断了社会交往的机会,心理难以承受,因此求治心情迫切。

1.1.3 悲观绝望心理有的老年人原本身体就不好,经济条件有限,突发骨折后,即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担心卧床后给家里人带很大麻烦,劳民伤财,因此对治疗不抱希望,也不配合。

1.2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1.2.1 组织器官老化,生理功能下降,身体各个组织器官的衰老退化在60岁以后更明显。随着老年化现象的加重,其相应的生理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如脑细胞老化常表现为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表达不准确;运动系统衰老则表现为关节僵硬、肌力下降、动作缓慢、活动不协调、不便利等。

1.2.2 由于老年患者几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缺钙等现象,因此骨骼伤恢复更为缓慢。

1.2.3 老年人身体伴随疾病多,容易诱发危象。由于组织老化,各种慢性疾病的积累,使老年骨科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多种急、慢性疾病,一旦受到外伤,不但机体防御机能容易遭到破坏,引起病理改变,而且容易引起其他组织器官连锁病变,如诱发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2 骨科老年患者的护理

2.1 心理护理

帮助老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老人孤独与寂寞感。护理时要切忌粗暴,要有足够的耐心与时间。多和老人交谈,并通过护士的言谈举止,各项操作处置准确,熟练轻柔,取得病人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老人感到自己受重视和尊重,增加生活的信心和乐趣,消除寂寞与孤独。并做好老年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亲人的陪伴与支持对老年人非常重要,首先向家属介绍同种疾病患者康复的经验,使其家属协助患者进行康复锻炼,事实上良好的医患关系及亲友的密切交往本身就是很好的心理治疗。

2.2 情志护理

患者受伤后因生活不能自理,且长时间的卧床,容易产生沮丧、情绪低落等现象。中医学认为七情变化太过、精神刺激过强容易引起人体阴阳失衡,气血失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调,容易诱发并发症,直接影响疾病转归。根据中医“郁而达之”的原则及老年人的心理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教中医养生理论,解释焦躁、忧虑对脾胃运化功能的影响,鼓励其家属多探望、陪伴、照顾,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应激能力,使患者精神安定,-情志舒畅。

2.3 疼痛的护理

中医认为疼痛乃多种因素而致气血凝滞,阻塞不通,即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疼痛可致脏腑气机升降失常,影响水谷精华的吸收和运化。对此可宣教疼痛的相关知识,消除患者对疼痛的恐惧感;请性格开朗、乐观的患者与其交流,消除疑虑,减轻心理负担,情绪稳定、气机调畅可提高痛阈;对可能会引起疼痛的操作告知患者。使其有思想准备;指导预防及减轻疼痛的技巧,如咳嗽或深呼吸时,用手或枕头按住切口,以防牵拉切口引起疼痛;对于原因明确的剧痛者采用针刺止痛,针刺前向其讲明针刺止痛无不良反应,使其积极配合。效果欠佳者可根据医嘱应用小剂量止痛药。

2.4 饮食护理

加强饮食营养护理,安排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饭菜可口,以保证患者必须的营养摄入。

2.5 正确帮助患者有效的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治疗骨折的重要环节,对老年患者更应鼓励其早期活动。正确的功能锻炼,不仅能减轻肢体远端肿胀、关节僵硬,而且能促进局部的血循环,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况,加速骨折愈合,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由少渐多,时间由短到长,强度由弱增强。

2.5.1 骨折早期伤后1~2周内,伤肢肿胀疼痛,骨折端不稳定,容易再移位,此期主要是患肢肌肉舒缩运动,如桡骨远端骨折做握拳和手指屈伸活动,股骨颈骨折做股四头肌舒缩运动,原则上骨折部上、下关节不活动。身体其他部位均应进行正常活动,此期主要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以利消肿和稳定骨折。

2.5.2 骨折中期两周后伤肢肿胀消退。疼痛减轻,骨痂逐渐形成,骨折部趋于稳定,此期锻炼除继续增强患肢肌肉舒缩活动外,在医护人员或健肢帮助下逐渐恢复骨折部上、下关节的活动,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功能锻炼以患者不感疲劳,骨折部位不发生疼痛为原则。

2.5.3 骨折后期骨折临近愈合主要是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锻炼,使各关节迅速恢复正常活动和肢体正常力量。功能锻炼以恢复肢体的固有生理功能为中心,上肢要围绕增强手的握力进行活动,下肢重点在训练负重行走能力。功能锻炼不能做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如外展型肱骨外科颈骨折不能做上肢外展运动,内收型肱骨外科颈骨折不能做上肢内收运动,尺桡骨骨折不能做前臂旋转活动,股骨颈骨折不能做足的内外旋转运动。帮助老人做床上活动,要有耐心,适可而止。

3 老年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3.1 褥疮的预防及护理

老年人血液循环差、皮肤薄而干燥。缺乏弹性,加上长期卧床,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尤其是骶尾部、后枕部、踝关节、足跟部各骨突处容易发生褥疮,褥疮重在预防,一旦发生难以愈合。患者入院后,对全身情况作认真评估,如精神状态、病情、皮肤情况、局部受压的情况等。建立翻身卡。根据评估的结果采取有效的措施,病情允许翻身的可定时督促,协助翻身,及时评价翻身的效果;对于不能翻身的患者可使用气垫床、气圈等。年龄较大、精神较差者护理人员定时为其抬高臀部并按摩受压处。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防止潮湿,便后及时清

洗并扑爽身粉,保持皮肤干燥。

3.2 泌尿系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老年人因肾血管硬化,肾血流量减少而致肾功能减退,此外膀胱粘膜随着老化萎缩,前列腺肥大等均可发生尿潴留,再加上卧床而易引起泌尿系感染。对长期卧床患者嘱其多饮水,有尿及时排出,排尿困难时,可用手挤压下腹部,使膀胱余尿排空。需行导尿术的患者,按留置尿管的护理常规护理。

3.3 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血栓形成是较常见的并发症,常因手术使血流缓慢、创伤引起血管壁损伤和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三大因素所致,严重者引起肺栓塞而导致死亡。因此,积极预防是防止血栓形成的关键。术后应加强小腿肌肉收缩和踝关节的活动,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注意观察患肢有无疼痛、肿胀,术后患者血液如呈高凝状态,可应用小剂量肝索或低分子右旋糖酐进行预防。劝告患者禁烟,以免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静脉收缩,同时避免在患肢输液。

3.4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及护理

老年人多伴有循环系统的明显衰退,如心、脑血管硬化,心肌收缩相对减弱,心血管不能适应正常时的应激状态,加上创伤疼痛的刺激。精神紧张,有潜在发病的可能,导致并发症出现。手术创伤的应激也可使原有疾病突然加重,术后应注意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行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记24h出入量。若发现异常情况,则及时报告医生,并随时做好抢救准备。密切观察和掌握输液速度,防止出现急性心衰或肺水肿,保持出人量平衡。

4 讨论

从中医的角度看,老年人肾虚,不能主骨生髓,故骨质疏松、筋骨不坚,容易发生损伤,即使平地跌倒也往往导致骨折。由于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手术已成为治疗的重要手段。而老年人体弱多病,各脏器功能衰退,抵抗力低下,易并发各种并发症同时老年人观念陈旧、心理防卫能力及应对能力减退,对外界环境的耐受性及适应能力下降,容易情志失调,不配合治疗和护理,如因疼痛不愿翻身、不愿进行功能锻炼等,使并发症发生率增加。再加上高龄患者自身生理、病理的特殊性,骨折后手术并发症一般较多。能否及时有效施以正确合理护理成为保证术后安全康复的关键。对于老年骨折患者,只有掌握其临床特点,采取恰当的护理干预,配合心理护理,才能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治愈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上一篇:经颈静脉插管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 下一篇:主动脉夹层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的心理行为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