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探索

时间:2022-08-31 02:14:49

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探索

【摘要】大学生勤工助学是指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时间,在校内或校外参加的各种有偿实践活动。大学生勤工助学意义重大,具有社会稳定、知识拓展、社会化、经济资助、心理脱贫等复合功能。本文从研究大学生勤工助学的现状入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现在;认识;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6.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25-02

帮困助学、妥善处理好贫困生受教育问题,是关系到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贫富不均两极分化已成为社会焦点话题之一。那么折射在高校就出现了高校贵族和特困生群体,人数也在大幅度增长。因此“济困助学”成了现实需要[1]。虽然,一直以来,高校已初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制度和模式,很好地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为部分非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锻炼能力和施展才华提供了社会实践的舞。但高校学生勤工助学活动也存在诸多实际问题。根据勤工助学工作内在发展要求,如何转变工作思路,建立一个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勤工助学机制势在必行。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工作现状

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已日益得到社会、学校的普遍重视。勤工助学的助困功能和育人意义,也为人们广泛接受。社会也积极为大学生勤工助学创造机会。但是,据调查,勤工助学工作在管理和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如:

1、教学制度的局限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白天上课晚 上自习留给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多,况且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工作时间必须由工方来决定,因此,贫困生用于勤工助学的时间非常有限,进而影响服务质量和效果。

2、勤工助学机制的不完善

虽然许多高校设立了专门组织管理协调和规范勤工助学工作,但仍受到校内外以营利为目的的“中介组织”冲击、侵害学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勤工助学管理混乱[2]。同时,也存在由于对勤工助学认识不足而导致在人员配备上不力、经费不能到位、岗位设置不足等不良状况。

3、勤工助学的认识有待提高

时至今日仍有部分高校未把勤工助学工作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还未认识到这项工作既是正规教学的必要补充,也是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更是帮助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从而出现人员配备不力、经费不能到位,岗位设置不足等不良状况。

4、勤工助学的管理亟待加强

高校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如学生的评价体系、学籍管理、学分制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勤工助学工作的拓展。这需要根据新情况及时研究与时展、教育改革、现行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勤工助学管理制度。

二、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的认识

1、勤工助学的岗位主要有校内和校外两类

高校在不影响教学秩序和学生正常学习的前提下有组织地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并坚持“立足校园、服务社会”的宗旨。校内的岗位,主要是助教、助研、助管,以及实验室、校办产业、后勤服务、各项公益劳动岗位等,由学校设计一些岗位给予一定的报酬,认真组织学生参加,优先考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解决他们经济上的困难。此外,勤工助学服务的管理机构也要在校外开展一些活动,提供适合学生参加的一些岗位,组织学生有计划地参加勤工助学活动,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同意,不得聘用在校学生打工。

2、勤工助学活动由学校统一组织和管理

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需下设专门的学生勤工助学管理服务组织,在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确定、校内各单位协调、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报酬标准的制定、勤工助学岗前培训和安全教育、勤工助学酬金的发放和管理、校外勤工助学资源开发与管理、勤工助学学生权益保护等方面负责,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并加强对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规范管理。

三、推进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创新的若干对策

高质量的勤工助学应该是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勤工助学,所以在勤工助学工作的进行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对现有政策进行深刻反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在工作中注重对勤工助学工作的创新,实现其健康而可持续的发展。不仅如此,就新世纪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来看,加强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把勤工助学工作变成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要保证勤工助学工作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使勤工助学工作在新形势下成为一条真正适合大学生的、集解困、锻炼能力、培养综合素质于一体的成才道路。

1、勤工助学工作的产业化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勤工助学管理机构要做好内部结构的调整和与外部社会的调和,这就要求它不仅仅是一个纯行政机构,而是一个具有管理和经济双重功能的经济实体,一个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获胜的经济实体[5]。早期的勤工助学之所以没有长久地坚持下去,缺乏必要的经济支持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一方面在强调社会效益的同时,构建“造血”机制:即成立经济实体,向社会寻求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将勤工助学拨款投入作为基金,通过滚动增值,使勤工助学基金得到不断补充和扩大,最终达到自给自足。

2、勤工助学工作的理念转化

在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中,必须改变陈旧的观念,杜绝贫困生养成等、靠、要的心态,不断强化端正学生的态度,不能只局限于经济上的扶困,应注重扶志,注重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精神,积极引导他们克服怕苦怕累、不思进取的懒惰思想。关心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通过情感关怀和心理救助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使勤工助学达到既济困、又扶志的双赢理想目的。

3、勤工助学工作的育人化

勤工助学要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完善自我的有效途径,必须找到社会需求和高等教育的结合点。那就是学生在勤工助学中,得到职业道德、劳动观念、法制观念及个人修养等综合素质教育。这是学生在实践中的亲身体验,是学校里任何书本知识所无法替代的。事实说明,学生通过在各类岗位上的锻炼,其劳动观念、自立能力大大增强;在接触社会时碰壁、受挫,“呛几口水”,使他们学会如何面对挫折,承受压力,经受磨难,进而较快地成熟起来

4、勤工助学工作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分配勤工助学岗位时,应尽量依照“专业对口”的原则安排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对那些技术要求高、专业性要求强的岗位更应优先安排那些学有专长的学生。学生的勤工助学工作贴近专业领域,能够促使他们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边干边学,边学边精,既深化了他们学习的理论知识,又在工作中检验自己的不足,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总之,综观勤工助学体制化、基地化、实体化、产业化、育人化方向,进而以勤工助学为基础的新型高等教育模式,是勤工助学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要求,是勤工助学成为适合我国国情,适合高校特点,从而得以健康、持久发展,具有强大生命的重要步骤。

参考文献:

[1]刘彦.构建和完善高校贫困助学工作体系的探讨[J].消费导刊,2007(1):81-82.

[2]吕澜,林良夫.加强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的若干策略[J].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54-56.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勤工助学工作的意见(共青联发[2005]14号)[Z].2005-4-8.

[4]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教材[2007]7号)[Z].2007-06-26.

[5]徐 丰.论新时期下的高校勤工助学[J].学生工作研究,2000,(4):54-56.

上一篇:浅析高校毕业设计创新培养模式 下一篇:基于新课改下中学英语阅读策略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