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句新探

时间:2022-08-31 01:28:57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至理名言,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让多少人受到启迪和激励。我作为执教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享受着圣人思想带来的滋养,另一方面也一直为如何解读“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一句所困扰。在此不揣浅陋,提出来与同行们商榷,意在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下面是我们常用教材中对“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一句几种较有代表性的翻译:

语文版《教师用书》的翻译是: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创造;(别人愤怒)表现在脸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的翻译是: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高中生语文新课标必读——《孟子》一书中的翻译是:一个人常有过失,才能改正;心志遭困苦,思虑被阻塞,然后才能发奋有为;表露在脸色上,抒发在言语中,才能使人们了解。

上述三种翻译,对于前两个分句“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翻译基本一致,以语文版《教师用书》的解释为例,这些翻译作如下理解:“一个人,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通,就能激发他苦思冥想,振奋精神”;对于后一分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翻译则不相同,那是因为对这个句子陈述对象的理解不同而致,前一种翻译按语文版《教师用书》的解释理解如下:“别人老对他怒形于色,口出怨言,就能促使他猛然醒悟,知道自己的不足。”即“别人”“征于色,发于声”,“他”才“而后喻”;后两种翻译按译句的意思可作如下理解:别人不了解他,就能促使他通过“征于色,发于声”的办法让别人了解自己,即“他”“ 征于色,发于声”,“别人”才“而后喻”。

总之,这句话是在论证人“接受磨练的必要性”或是“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

应该说,这样的解读也有道理。但细细咀嚼,又让人产生疑问。

首先,这些译句有令人“困于心,衡于虑”的感觉,难以得出“生于忧患”的结论。

如:在这句话当中的前两个分句“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喻”三种翻译基本上是同一个意思: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路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我们注意到:这些翻译加入了 “只有……才……”的句式。

“只有……才……”是个条件复句,它在形式逻辑中称必要条件,即缺少了前面分句这个条件就不能产生后面分句指出的结果,但有了所说的条件,也不一定就能产生所说的结果,还要看是否具备其他条件。

也就是说,有了“常犯错” “内心忧困,思路阻塞”这些前提条件之后,人就一定会“改正错误”“有所作为”了吗?不一定。还必须具备另外的条件,那就是——这个人必须愿意改错、愿意奋起行动。

又如:语文版《教师用书》把“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翻译成:“(别人愤怒)表现在脸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知道了之后会怎么样呢?”有学生问,“他就会改变自己、磨练自己吗?”当我把《教师用书》中的解释告诉学生:“别人老对他怒形于色,口出怨言,就能促使他猛然醒悟,知道自己的不足呀。”学生随即撇着嘴摇着头说:“不一定!有的人会,有的人不会。”

我们知道,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沉沦,有的平庸,有的奋起。换而言之,忧患有可能使人“生”,也有可能使人“死”,因人而异, 因为“环境条件”这个外因一定要通过“人”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在艰苦的环境条件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才造就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把内外两方面的因素都考虑到,论述才更充分全面、才更具有说服力。所以,这样的翻译解读一味地强调“环境条件”这个外因,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个内因,学生很难理解:怎么这样就得出了“生于忧患”这个结论。

其次,课文第一段列举历史上取得成就的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实,第二段又在此基础上得出“受大任、成大业者,必先经受磨练”的观点,说明经受种种磨砺之后可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已充分证明了人才经受磨练的必要性或好处了,为什么还要在第三段再次论述人“经受磨练的必要性”或“好处”呢?这又是令人费解的地方。

那么,该怎样翻译这个句子才不至于出现上述问题呢?我们试试不用那个加上去的“只有……才……”的句式,采用它原有的承接句式,翻译如下: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能够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能够奋起行动;(一个人的想法)在脸色上显露出来,在语言中表达出来,然后被人们所了解。

由此,我们得到原句表达的意思是: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能够改正,(他的思想、能力就得到了提高);(遇到困难,他)内心感到困惑,思虑受到阻塞,然后能够奋起行动,( 困难就得到了解决);(一个人有了自己的想法、主张,在不被人了解的情况下,他)在脸色上显露出来,在语言中表达出来,然后被人们所了解,(理想和抱负就有可能得到实现。)——这样之后,人们就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的道理了。

这种不加“条件”的直译,表明原句是既强调“恒过”“困于心,衡于虑”等外因,又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改正”“能够奋起行动”“能够‘征于色,发于声’”这些内因,并没有重复一二段论述的内容,而是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论述。

归结起来,课文第二段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作起句,强调了“天”的意志,说明这是从客观环境对人才造就的影响这一方面去论述的。第三段用“人恒过……”作起句来进一步阐发,说明这是从“在艰苦的环境条件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才造就所起的作用”这个方面去论述。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因素都说到了,论述严密而全面,充分证明了“生于忧患”这一道理。

这样的翻译解读,使课文论述全面、层次清晰,学生既不会出现“困于心,衡于虑”的感觉,也更容易得出“生于忧患”的结论,明白其中的道理。

有人说:读孟子的文章,既要有敬仰之心,也要有独立思考精神。按教材上的解释,单句顺畅,置之全文则梗塞,很多同行都能感到,就是不敢质疑。作为教者,我们当然要参看权威的说法,但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思考,所以我提出了上述疑问。如果浅见成立,就可免除学生晦涩之苦,有利于教学了。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互动教学的实施 下一篇:让数学课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