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问而审思 因答而认知

时间:2022-08-31 12:28:28

一、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在访问一些优秀的Flash网站时,经常会欣赏到一些形状渐变动画。形状渐变动画是计算机动画生成技术中很出色的一种技术,运用它可以模拟形状变化的人物、动物及自然现象等。

二、教学对象分析

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考、判断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问题——探究”的学习。形状渐变动画奇特的形状、颜色变化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因此,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意愿与动机,可以独立完成一段小动画。

三、教学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一: 问题化教学策略。在设计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时,按照先整体后部分,先感性后理性的顺序来学习,即先知道它是什么,再学习怎么做。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每个任务的执行过程中采用了问题化教学策略,即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来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设计思路二:逆向思维。在讲提示点时,一般授课过程是先讲添加提示点,然后讲删除提示点与其作用,但我用了逆向思维,即“认识外观(感性)位置摆放(感性)作用(理性)删除(理性)添加(理性)”的顺序讲的,让学生对提示点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之后,再讲怎么添加,使学生在感性理解的基础上加强理性的认知。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形状渐变动画的动画元素是打散对象

2.掌握形状渐变动画的创建步骤

3.能够设计形状与颜色变化的变形动画

4.使用“提示点”精确控制动画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设计动画的过程,表达自己的创新思想

2.掌握创建形状补间动画的过程与调试动画效果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在展示作品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

2.增强借助信息技术解决学习上的问题的观念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掌握形状补间动画的创建过程

难点:掌握 “提示点”的应用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

教学策略——问题式教学策略

问题是学习的起点,即先问题,后学习。因“问”而审思,因“答”而认知,即学生针对问题会审思,通过自己解答问题对知识产生新的意义建构。这就是问题式教学策略的核心。也是解决教学难点的重要策略。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为: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动参与者,教师是学习行为的指导者。学生在“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借助计算机操作获得技能。形成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媒体选择与利用

红蜘蛛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Authorware交互式课件、屏幕录像专家所录制的视频学习文件。

八、教学过程

(一)导课

【演示】看两段小动画

动画一:逐帧动画:小男孩直接变成了小女孩,中间没有其他变化。

动画二:形变动画:小男孩慢慢变成了小女孩,中间有其他变化。

【问题】两种动画有何区别?

【学生回答】形变动画更形象些。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凸显形变动画的优势,引出本节课的授课内容。

(二)教学活动之一

【问题一】如何创建形状变化动画?

【问题1.1】形变动画是时间轴上的表示形式?

【学生观察并回答】浅绿底色,黑箭头。

【问题1.2】观察动画中的元素是什么对象

【教师操作】选中动画元素,让学生观看是什么状态。

【学生回答】打散对象

【问题1.3】如果将对象组合,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箭头变成了虚线。

【问题1.4】创建形状补间动画分几步?

【操作】略(注:此过程录成视频发到学生机上,学生可随时看)

【学生观看】观看老师的操作过程

【任务一】要求学生自己创建一段形变动画,动画元素自己设计。

设计意图:运用“问题化教学策略”与“支架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识别形变动画的对象特点,并掌握创建形变动画的过程。

(三)教学活动之二

【问题二】如何创建颜色变化动画?

【问题】两个关键帧中的有何不同?

【学生观察并回答】湖水的颜色不同。

【任务二】要求同学们用库里的图形元件来设计这段动画。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练习,更进一步确定动画元素是打散对象。

(四)教学活动之三

【问题三】如何用“提示点”精确控制动画效果?

【演示】文字变化动画

【观察】两段动画从流畅方面来看,哪个更好一些?

【讲授】上面的动画之所以更流畅些,是因为添加了“提示点”的原因。同学们思考,关于提示点,你们想知道哪些?

【学生索问】

1.提示点是什么样的?

2.提示点的作用是什么?

3.提示点放在哪了?

4.提示点就一个吗?

【教师讲授】下面老师将同学们的问题整理一下,我们按照认识事物先整体后部分、先感性再理性的原则一个一个来解决。

【问题四】如何使用提示点控制动画效果?

【问题4.1】提示点是什么样的?

【演示】选择命令:[视图][显示形状提示]

【学生观察】黄色字母abc与绿色字母abc

【问题4.2】提示点放在什么位置?

老师移动一个提示点的位置,学生会发现提示点变红,表示什么?

学生判断:出错了。所以,提示点要放在对象的什么位置?

【学生回答】放在边上。

【问题4.3】提示点的作用是什么?(感性认识)

【学生齐读】提示点的作用是控制两帧的提示点对应运动,从而控制动画的效果。

【问题4.4】提示点怎样删除? 提示:像删除图片一样删除。

我们知道了提示点是怎么没的,下面来学习提示点是怎么来的。

【问题4.5】提示点怎样添加?

【演示】选择命令[修改][形状][添加形状提示]

【任务三】要求在月相变化及截面变化两个动画中添加提示点,使动画效果更流畅。

设计意图:遵循提示点的认识规律(逆向思维),即认识位置作用删除添加。

作品点评:

作品一演示:

作品二演示:

设计意图: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增强学生成就感。

(五)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形状渐变动画中的形状改变与颜色改变,最后介绍了使用提示点来精确地控制动画效果。同学们在设计动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动画元素是打散对象

2.生成动画时要选择起始帧,而不是结束帧。

3.提示点要在动画生成后才可以添加,并且注意其颜色的变化。

九、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基于问题化教学设计的实践课,所设计的问题,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提出来,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教师主动提出。学生因“问”而审思,进而,因“答”而认知,从而实现知识上的意义建构。最后,在作品展示、经验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上一篇:夏日的乡村记忆 下一篇:“兔八哥”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