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板企业全面内部控制问题探讨

时间:2022-08-31 12:04:01

中小板企业全面内部控制问题探讨

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状况是衡量被投资企业运营规范化和抗风险能力,判断投资风险大小和回报程度的重要依据。因此,一份全面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能够有效的传递企业的信息,有利于投资者的决策,尤其对于经营风险和股价波动均偏高的中小板企业,开展全面性的内部控制评价的意义则更为重大。但是由于中小板企业的特殊情况,使得开展全面性的内部控制评价或多或少的会出现各种问题。

一、中小板上市公司与全面内部控制评价

(一)中小板上市公司概述

中小板上市企业即中小企业板,是指流通盘大约1亿以下的上市公司板块,是相对于主板市场而言的,有些企业的条件达不到主板市场的要求,所以只能在中小板市场上市。

(二)全面内部控制评价概述

全面内部控制评价的概念源于COSO在1992年的报告,该报告指出内部控制应涵盖“财务报告,经营业务及遵纪守法”三个方面,所以全面内部控制评价即指企业的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2010年四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正式,在相关配套指引中,在内部控制评价范围上借鉴了COSO的全面性评价,明确了内部控制评价内容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包括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同时规定内部控制评价要具有全面性,要求企业的评价工作包括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要涵盖企业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二、 中小板上市公司开展全面内部控制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板企业的特殊情况

中小板企业一般指资产规模不大,人员不多,管理幅度相对较小,成立时间也较短的企业。多数中小板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全面,没有覆盖企业中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业务操作系统。这使得在中小板企业中开展全面内部控制存在着先天方面的不足,再加上全面内部控制的成本过高,使得中小板企业缺乏开展全面内部控制的。

(二) 缺少必要的经验与指导

由于内部控制指引是在2010年才正式出台,对于内部控制的范围的界定也完成不久,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于全面性的内部控制还未有深入的研究。而对于中小板上市公司而言,国家决定相关配套指引在主板企业完全实施的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施行。因此中小板企业实施具体时间尚未确立,而且也没有针对中小板企业的特殊性而设计的中小板企业内部控制指导。

(三)社会公众对于全面内部控制的需求不足

长期以来的现象表明,很多投资者对于一个企业了解仅仅停留在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而严重忽略了影响这些会计报表数据产生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过程,只看结果不重过程。对于该公司的内部控制的制订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关心不多。如果没有足够的内部控制信息的成熟使用者,那么对于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的要求也就缺乏约束力。

由此可以看出,不利的外部与内部因素共同决定着中小板企业开展全面内部控制的道路还很漫长。

三、美国内部控制模式对我国的借鉴

(一)美国较小型公众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2006年,COSO了《较小型公众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指南》,就较小型公众公司如何按照成本效益原则使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设计和执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提供指导。首先,这种单独的关于中小型上市企业的内部控制指南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其特别强调了成本效益原则。即充分考虑到了中小型上市企业在实行内部控制中对于成本的特殊要求,因此做出了相应的指导。其次,美国是实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这种模式仅仅是要求企业对于财务报告的有效性和形成财务报告的制度的有效性做出保证,这种模式相比于全面内部控制模式较为容易完成。

(二)美国内部控制模式对我国的借鉴

首先,由于我国全面内部控制的相关研究在起步较晚,也没有考虑例如中小板上市公司这类企业的特殊性。因此必须尽快出台中国自己的关于中小型上市企业开展全面内部控制的指南,这对于中小板企业顺利实行全面内部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次,在坚持全面内部控制的基础上注意控制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成本。全面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在监督管理层完善内部控制构建方面将有更积极的作用,同时还能为使用者提供更多的信息。然而成本效益原则又必须是中小板企业所必须考虑到的,这就要求企业管理着在经营过程中找到一个成本与效果的平衡。

最后,中国的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上市企业必须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不断的克服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于中小板企业来说,充分的学习和研究主板企业的经验,利用建立自身全面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上为企业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上一篇:浅议外观设计专利侵权判定中混淆标准与创新标... 下一篇:论公司之职工代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