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地图视角下的IT治理初探

时间:2022-08-31 09:17:35

战略地图视角下的IT治理初探

【摘要】企业信息化在当下逐渐呈现不可阻挡的发展态势,但IT的应用也给企业带来了诸多问题,IT治理的思想变得尤为重要。文章从战略地图的视角出发,分别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对企业的IT治理进行了初步探讨,解析各层面对IT治理的要求,并在文章最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IT治理;平衡计分卡;战略地图

当前,信息技术使信息资源在组织中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优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运作效率。很多企业也已经意识到,企业信息化已成为当下不可阻挡的趋势。但是,在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投资黑洞”、“信息孤岛”、“项目泥潭”等一系列IT风险浮现在管理者的面前,使IT的应用打上了一连串问号:企业该进行怎样的信息化?为何嵌入IT的企业在巨大投入下得不到相应的产出?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IT治理的思想变得尤为重要。

一、IT治理的概念及代表模型

对于IT治理,国际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1SACA)提出了这样的定义:IT治理是一个由关系和过程所构成的体制,用于指导和控制企业,通过平衡信息技术与过程的风险、增加价值来确保实现企业的目标。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学者也从不同角度提出过定义,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信息技术研究中心(CISR)认为,IT治理是在IT应用过程中,为鼓励IT应用的期望行为而明确的决策权归属和责任担当框架。

虽然目前IT治理概念不尽相同,但综合定义,不难得出IT治理所强调的三个关键词――战略、利益、权责。首先,IT治理要确保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企业的战略相一致,这样IT系统与业务目标才保持一致;其次,IT治理应促使企业的业务能力水平提升,目的是保证相关利益者的权益;同时。IT治理的实现要依托搭建起的权责框架。正如我国学者杨波所讲,IT治理就是这样一个将业务战略和IT战略连接在一起,并推动IT产生最大价值的制度保障。

许多国际组织对信息技术管理和治理提出过实践标准和框架,最有代表性的两种模型是国际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的IT治理协会的COBIT标准模型和斯隆管理学院信息系统研究中心的Peter Weill教授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CISR研究模型。COBIT模型所强调的是进行IT治理时,应加强对信息技术投入和使用的监督,注重对过程的控制;而CISR模型侧重的是组织要在信息技术的哪些方面进行决策,尤其是信息技术投入与使用的权力划分及责任分配问题,是一种决策前的控制。

二、战略地图视角下探析IT治理

(一)平衡计分卡与战略地图的管理思想

战略地图是在平衡计分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平衡计分卡的概念由哈佛大学商学院的Kaplan教授和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咨询顾问Norton提出。Kaplan和Norton指出:由于现在的公司面对的竞争环境已从工业时代过渡到了信息时代。传统的财务绩效考核办法就不再像以前那样能够准确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了。

鉴于以上思想,平衡计分卡通过四个逻辑相关的角度考察公司的经营,分别是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财务的增长是沿着“学习与成长――内部流程――客户”这条非财务链产生的结果。

平衡计分卡的产生最初是为提供一种绩效评价的方法,但是人们逐渐发现它缺乏对战略具体、系统、全面的描述,于是这种管理思想得以发展――战略地图应运而生。

战略地图是通过分析平衡计分卡中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目标的相互关系绘制出的企业战略因果关系图。它通过描述实现战略的逻辑路径,使员工的工作与组织战略联系在一起,投射出从无形资产到价值创造的过程。

(二)战略地图视角下探析IT治理

在IT治理成熟度不高的企业,IT所处的情境实在尴尬,有些业务部门甚至高层领导无法理解为何IT部门花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购置设施、引进人才,却不见其创造明显的价值。IT在许多人心中处于“挨踢”的境地。大家都清楚,IT治理迫在眉睫,可是不从战略的高度正确认识IT治理,IT能力就难以从根本上帮助企业各部门实现业务价值。

战略地图(如图1所示)具备了战略管理的功能,告诉我们怎样评估绩效的同时也让我们知道战略如何去实施,这恰与IT治理为保证信息技术与企业战略目标一致的思想吻合。所以,笔者在此结合战略地图的思想,分别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对IT治理进行初探。

1 财务角度

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为了实现战略目标,保障利益相关者的长期价值。战略地图中的财务角度按照提供价值的方式把公司财务业绩分为收入增长和生产率两个维度。既然JT治理是大家的“帮手”,在财务角度上不应只顾削减成本,更要把信息技术看作改进成本结构的资本,在IT治理时要更多考虑系统建设或更新等IT投资方式是否有长期的效益,在考虑资产收益率这些盈利能力指标的同时,也要顾及利润增长率这样的发展能力指标。

2 客户角度

客户是企业利益的基础。基于企业战略的IT治理目标经过财务角度分解,传递到客户角度,要求保证客户们的认可,维护与客户的紧密关系。IT治理要使客户满意度提高:通过企业自身的IT能力做到快速反应,使面向客户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为企业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3 内部流程角度

在运营流程方面,IT治理要求企业通过建设合理的IT架构,真正改善物流和运营模式,维持好产品销售渠道上各结点的伙伴关系。

在客户流程方面,应通过IT的辅助,依靠客户管理的方式增加客户价值,这也是直接实现客户角度所分解的IT治理要求。

创新流程上,战略地图能够帮助企业信息化持续的创新。要想做到创新,企业应及时识;0新机会。创新能使一个企业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IT应用也使创新有了更多可能,IT治理在这一层面要确保信息技术发挥出人们所期望的效用。

法律与社会方面,IT治理在保证信息技术与业务一致性的同时,要保证法律、规章方面的依从性,同时注重社会责任。成为优秀企业。在整个内部流程角度,可以用CO BIT模型的“管理指南”中的部分指标进行衡量,如IT流程的成效提高、改善流程的IT计划、市场反应速度提升等。

4 学习与成长角度

这一层是战略地图的最底层,也是实施IT治理最关键的一层,通过战略地图分解的基础要求需要在此层达到。无形资产在这里被分为三类:人力资本、信息资本、组织资本。人力资源是当今最宝贵的资源,在IT治理中亦是如此。信息化实施、运营、治理都离不开优秀的IT人才,同时也离不开其他员工的配合与参与。企业要想依靠IT进行创新与成长,就要注重教育与培训,使员工树立正确的IT及IT治理观念,激励起全员的积极性。

信息资本是推动企业进行信息化的动力,IT治理的框架也是基于组织的信息技术平台而设计的。信息技术平台的设计必

须如上文所说,与企业的战略相匹配,可以真正融合到业务层里,而不是为临时解决某一问题被盲目引进。

组织资本在IT治理视角的战略地图中,意味着良好的IT治理组织结构。斯隆管理学院信息系统研究中心的PeterWeill教授认为有效IT治理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制定哪些决策、由谁来制定这些决策、如何制定并监督这些决策,这些都涉及权责分配的问题。可见,组织中的结构设计与角色安排十分关键。它掌控着整套IT体系的运营。

三、启示与建议

一些企业里的IT问题看似表面,管理者并没有以战略分解的思维明确IT治理的方向。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要想进一步提高IT治理水平,应从战略地图关注的四个角度分层次作出改进。

(一)IT治理要从战略层推动

一些企业仍把IT应用局限在特定的业务范围,或是出于某种目的把信息化当作“形象工程”,这都是没有长远打算的做法。通过战略地图分析可知,IT治理需要从战略出发并与各个层面进行融合。使IT的身份不仅是一个辅助者,更是一个战略伙伴。

(二)财务层面看待IT治理把握长期利益

进行IT治理并不意味着只顾削减成本,要明确不同程度的投入会带给企业不同的效益。如果把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成战略的一部分,那么在成本分析时就要区分好哪些是增值成本,因为把这部分成本代入功能分析中可知,其创造的价值是具有乘数效应的。

(三)各部门应相互配合,企业要注重IT治理的界面管理

IT治理维护的是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各部门即使分工不同。也都应与IT组织在战略地图的框架下达成共识,消除界面障碍。企业可以创造一定的跨部门交流沟通机制,如集体培训、员工沙龙等活动,使员工之间互相理解,让IT治理得到广泛认同。

(四)IT治理组织体系清晰,各角色权责明确

IT组织的设计需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由高层从上至下推动IT治理。IT治理有些时候需要企业打破边界。重新明确各角色的权责,这需要一定的魄力,但变革也会带来长久的效益。另外,管理者还要运用好激励机制,调动起员起作动力的同时也能监管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人为因素风险。

IT治理涉及到战略指导、权责分配、过程控制、目标实现及反馈等多方面内容,它的实施需要一个立体性的管理控制框架。战略地图是一种战略实施的管理工具,其思想恰与IT治理在企业中应有的开展方式相匹配。本文基于此,论述战略地图导向的IT治理方向,希望这种概念的引入对处于信息化进程中的企业有所裨益。

上一篇:从白酒企业的反避税征管谈税收筹划的原则 下一篇:薪税法新准则下不同行业上市公司所得税负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