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学检验实践教学改革成效分析

时间:2022-08-31 04:16:04

血液学检验实践教学改革成效分析

【摘 要】《血液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骨髓细胞形态学学习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分析对照组和实验组细胞形态考核情况,找出教学中的死角、症结,以便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关键词】血液学检验;细胞形态考核

《血液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骨髓细胞分类是血液学检验中的基础内容和重点内容,对临床上常见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由于血细胞种类多,又分为阶段,学生在学习血液系统疾病血细胞形态时,常常会觉得很困难,我们从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引入PBL教学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等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使学生识别血液细胞能力取得极大提高。

在学习完正常骨髓细胞形态以后,以红细胞系统、粒细胞系统、巨核细胞系统的细胞作为考核内容,由教师在显微镜下找到以上各系统各阶段的细胞,由学生辨认,使用30台显微镜观察,同系统同阶段细胞可重复出现,学生1分钟辨认一个细胞直至完成。学生的辨认结果按照完全正确、系统划分正确而阶段划分错误、完全错误3个等级。

1.分析对象

选取11级两个平行班,1班81名学生沿用原有实践教学方式,作为对照组,2班76名学生采用新实践教学手段,作为实验组。

2.各系细胞辨认情况

3.各系细胞辨别情况分析

3.1 红细胞系统辨别情况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整体对红细胞系统掌握情况较好,实验组学生各阶段细胞辨别能力均强于对照班。学生对于中幼及以下阶段红细胞掌握情况明显较好,基本能达到完全正确。而对照组对于较早期的红系细胞,如原始红细胞辨认正确率较低,与平时在教学过程中,骨髓片中原始红细胞出现频率低有一定关系,试验组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媒体显像系统,带教老师对同学们较少见的细胞强调学习,加深了同学们的印象,因此明显早期红系细胞的辨别能力强于对照组。在早幼红细胞辨别中,能正确划分系统但阶段划分错误的比例较高,说明学生们对于早幼和中幼阶段的细胞核、浆变化掌握情况不尽如人意。

3.2 粒细胞系统辨别情况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由于粒细胞系统发育过程复杂,特异性颗粒种类多,所以学生整体对与粒细胞系统掌握情况不好。对照组尤其对于嗜碱性晚幼粒细胞识别程度很低,我们在实验组特意针对细胞胞浆颗粒做出判断,提高了学生对于粒细胞系统的认识。学生普遍在晚幼粒细胞阶段划分过程中有一定偏差,表现在能正确划分系统,在根据细胞核的凹陷程度划分阶段时,常常分到中幼阶段,说明学生对于粒细胞系统胞浆与核的发育不能协调统一的判断。实验组学生在对晚幼粒细胞阶段划分时有明显提高。

3.3 巨核细胞系统辨别情况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巨核细胞因为胞体大,形态简单,所以学生基本能正确划分系统,但是学生在颗粒型巨核细胞阶段划分时,错误率较高。实验组学生在实践教学时,通过采用自己寻找产板型巨核细胞与颗粒型巨核细胞,分小组讨论对比等方式,明显对于颗粒型巨核细胞的阶段划分高于对照组。另外,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于幼稚巨核细胞的识别能力均不高,可能与平时老师代教过程中疏忽有一定关系。

4.结论

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我们的实验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学生识别细胞的能力有显著进步,尤其是对于骨髓片综合读片能力有所提高,进入临床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但是部分细胞识别能力较差等问题仍然存在,我们将根据的学科发展,不断总结在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升血液学检验的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海燕,曹利民.贺红艳.提高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质量的探索与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2,12(14).

[2]肖芸,曾小菁,杨芳,刘咏梅.临床血液学检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及应用[J].检验医学教育,2007(2).

[3]姚军,钱翠娟.K-W-L教学模式在临床血液学与检验教学中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9,22.

[4]任谷莲.高职高专临床血液学检验的教学模式探索[J].医学教育园地,2007,7(20).

上一篇:关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及构建评价体系的探... 下一篇:促进高校学风建设,共筑和谐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