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及构建评价体系的探讨

时间:2022-09-10 05:16:08

关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及构建评价体系的探讨

【摘 要】高职教育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具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基本条件之一。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评价体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其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实训基地建设是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技术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关键。

一、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和建设原则

(一)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

1.实践教学功能。实训基地应该能够让学生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能体现工作过程的各项要素,并反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二,能让每一个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第三、学生能够借此获得“工作过程知识”,而不仅仅是操作技能。

2.人员培训功能。实训基地除了对校内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外,还应开展对农村务工人员、城镇待业下岗人员、企业员工以及各级各类职校教师的技能培训工作。根据培训对象(如在校学生、在职教师以及其他未就业人员等)、培训目的的要求,制定培训计划方案、确定培训时间、内容,组织人员编写规范适用的培训教案教材。培训过程原则上须严格执行培训计划方案,但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的变化而对原计划方案进行修改、完善,不断提高实训质量,以适应和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3.职业技能签定。利用实训基地的技术、设备和场地,向当地劳动部门申请设立职业技能签定站所,已有的还可扩展签定工种的范围、等级。这样既可以对校内毕业生还可以对校外社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签定,颁发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不仅有利于他们的就业或再就业,而且有利于提高实训基地的知名度,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社会。

4.技术服务。利用实训基地优秀的师资、先进的设备、畅通的信息,充裕的时间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或者向社会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专业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的功能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开展专业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努力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业岗位需求的变化,开发新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项目与培训内容,推动和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

(二)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

1.导向性原则:拟建设实训基地要在该区域内发挥导向作用,即职业教育和企业生产的示范作用,以基地建设带动区域内职业院校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推进区域内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改革、发展。认真制定实训基地建设总体方案,根据实际情况,还可区分一期、二期或者近期、远期规划。方案中包括实训场所的设计,为学生提供真实或者仿真的职业工作情境,让学生在学习/工作岗位上进行单项或综合技能的实训。

2.共享性原则:可采用校企联合、校校联盟方式,互补互助,统筹人才、资金和技术资源,把有限的资源相对集中,合作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减少低层次重复建设,提高实训基地资源使用效率。要有论证充分的可行性报告,包括专业领域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情况,具有前瞻性,以及能实现资源共享的基地区域布局合理性等内容。

3.效益性原则:既要注重社会效益,也要讲究经济效益,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

4.发展性原则:实训基地建设要有发展性规划,要把规模较小、实力较弱、专业面较窄的实训基地通过组合、共建等形式发展成为规模较大实力较强专业面较宽的,在区域内影响较好的综合性实训基地。

二、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制定的原则

实施有效的实训教学基地评价的前提是科学可行的指标体系和评价的等级标准,没有完整的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价等级标准就无法进行评价。因此,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搞好评价工作的基础。为确保评价指标体系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在制定指标体系与评价等级标准时,必须坚持如下几个原则:

1.反映高职教育特色的原则。高等职业教育观念具有如下内涵:一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由单纯针对技术岗位扩展到着眼于整个职业生涯。二是职业能力内涵已由单纯满足上岗要求走向适应社会需要。三是高等职业教育功能由单纯的学历教育功能扩张为复合功能。高职院校在实训教学基地建设中要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实训基地评价体系要能反映出以上高职教育特色。

2.科学性(或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和确定评价等级标准时,必须严格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客观规律,符合高职教育实训教学基地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科学、客观的尺度,既要认识到高职教育的现状,还必须具有前瞻性。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评价结果。

3.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设计指标体系时,要充分认识指标的导向性,使评价工作能正确地发挥导向功能,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和指导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

4.可测性原则。可测性原则是指所设置的末级指标必须直接可测,否则必须把它分解为下一级指标,直至直接可测为止,这是由末级评价指标具有可测性的特征决定的。按照这一原则,在设计指标体系,尤其是确定评价等级标准时,对一些能够量化的评价条目,尽可能直接给出定量化评价标准。

5.独立性原则。独立性原则是指同一级内的各条指标互不重叠,整个指标体系中指标之间的交叉和覆盖面也不宜过大。将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分解为多项具体指标进行评价,是实现评价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方法。整体目标的实现,是以各个具体指标是否达标为前提条件。因此,各项具体指标之间既要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以构成有机的整体目标体系,又要相互独立,使各项指标的考核、评价可以独立地进行,并做出相应的判断。

6.简易性原则。简易性原则有两方面涵义:一是指标体系应简单、易行,即结构不太复杂,末级指标数不应过多;二是要可行,即提供的信息是真实的并具有实际意义。如果指标体系的结构过于复杂和繁琐(如指标的级数过多),或末级指标数过多,在实际评价中,就会导致评价专家组不能很好地把握实训教学基地评价的主要要求,学校自测则求全求详,从而给高职院校实训教学基地评价工作的健康开展带来不良影响。

三、高职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实训基地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六个,二级指标十八个,三级指标六十五个。样表如下:

参考文献:

[1]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EB/OL].教育部网,2006-11-14.

[2]冯旭敏,温平则.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基本模式的构建[J].职业教育,2005(2):32-34.

[3]李志生.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初探[J].机械职业教育,2005(10):29-31.

[4]薛建荣,王靖,王俊.关于构建高职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评估体系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03).

上一篇:高校班级建设现状与分析研究 下一篇:血液学检验实践教学改革成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