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生产”意义

时间:2022-08-31 03:23:05

读者“生产”意义

摘 要 毛姆在《患难之交》中,采取去中心化的写作手法,意义不再是作者和文本自身的拥有物,而是靠读者自己在“生产性”活动中去挖掘和创造,提升了读者的主体地位,丰富了文本的内涵。

关键词 生产 去中心化 解构 创造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英国20世纪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和短篇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作品以对复杂人性的思考和展现而引人注目。毛姆创作的短篇小说《患难之交》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在简短的叙事中,刻画了人物冷酷无情的内心,爱德华伯顿表面亲切和蔼,实则表里不一、阴险毒辣,让人深感震撼。

1去中心化的“生产”活动

罗兰巴特是法国著名的解构主义大家,他将文本意义的产生归结于读者的“生产性”活动,“文本的意义不是固定在文本中,而是要通过读者自己的‘生产性’活动而产生。一方面,读者被提升到和作者平等的地位,中心化的特权主体不复存在了;另一方面,意义不再是作者和文本自身的拥有物,毋宁说是读者自己的发现和创造。”这样,文本的意义不再是阐释作者的意图,而是读者主观介入的“生产性”活动。

《患难之交》中,去中心化的写作手法使读者创造生产意义,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以作者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消失了,意义脱离了作者和文本,由读者自己去探索和创造。读者的创造性生产活动,去中心化的写作手法,从一定意义上揭示了后现代“对歧义的宽容,交互主体性,交往对话等观念。”爱德华伯顿对前来求助的朋友落井下石,非但没有施以援手,反而设计陷害,致使伦尼伯顿为得到那份根本不存在的工作而葬身鱼腹,爱德华伯顿老于世故、工于心计的内心与亲切和蔼、善良和气的外表形成了鲜明对比。开篇叙述者描述爱德华伯顿时写道,“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善良。他的蓝眼睛里流露出一种让人愉悦的东西。他说话的声音很温和,即使动怒,你也很难想象他会提高嗓门;他的笑容和蔼可亲。他是一个有爱心的男人……”在讲述故意害死伦尼伯顿时,仍然和声细语面带微笑,作者隐匿于文本背后,刻画了一个亲切和善的人物形象。爱德华伯顿有条不紊地讲述着自己毒害朋友的过程,在毫不间断的叙事中,暴露出自己的罪行。我们知道,爱德华伯顿最后把伦尼伯顿害死了,爱德华伯顿的虚伪、工于心计、道貌岸然使读者震惊,然而震惊之余,又引发了读者的思考,那就是他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显然这没有一个最终答案。

这一短片故事,无论是作者还是文本,都不再占据终极意义的解释权,“意义是主体与主体或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对话,协商和活动的产物,是一种开放性和生产性的生产过程,而不是封闭性和已完成的东西。”作为读者,我们在与文本主体间的对话中,探索挖掘作品的意义,这是种开放的生产性活动,文本的开放性意义,由读者的“生产性”过程来挖掘阐释。我们可以归因于他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异化了人性,可以说他资本家贪婪、傲慢霸道的本质,可以说他嫉妒伦尼伯顿曾拥有自己年轻时渴望却不可得的生活而心生报复,然而,无论哪种解释,都是读者的创造,是开放性的文本所赋予读者的生产性权利,是作者在被解构后转让给读者的交互主体性空间。文本的最终阐释,终将是对话性的,而不是封闭的或由某个权威中心决定的,这正是罗兰巴特的解构理论之精髓所在。

2结语

毛姆在《患难之交》中,采取去中心化的写作手法,其“不介入”的叙述方式,使文本处于一种多义的形态,读者被提升到和作者平等的地位,意义不再是作者和文本自身的拥有物,而是读者自己的发现和创造。读者在“生产性”活动中挖掘创造意义,丰富了文本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蔡洞峰. 文本的欢欣――罗兰・巴尔特零度写作理论的美学思想及其审美现代性[J].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4): 15-17.

[2] 周宪. 审美现代性批判[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3] 冯亦代, 傅惟慈, 陆谷孙等译.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毛姆短篇小说精选集[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2.

上一篇:浅析交易性金融资产财税处理差异 下一篇: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