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2-08-31 03:10:04

多元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摘要:信息时代、低碳社会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大背景的变革带来多元的社会思潮,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民族意识和价值观等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也使得大学生成为社会思潮最为敏感的、受影响最大的一个群体,在这种形势下,深入研究探讨多元化社会思潮引发的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以及寻求减少多元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就业负面影响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

关键词:社会思潮;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44-02

社会思潮是社会存在的产物,是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和作用的非主流思想倾向和思想潮流。信息时代、低碳社会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大背景的变革带来了更加多元的社会思潮,与此同时,文化的商业化也改变了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文化消费方式,使文化全球化成为可能。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民族意识和价值观等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也使得大学生成为社会思潮最为敏感的、受影响最大的一个群体,社会思潮能从不同方面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这种形势下,深入研究探讨多元化社会思潮引发的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以及寻求减少多元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就业负面影响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多元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就业的负面影响

(一)就业观念“功利化”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换、社会结构的转型、多元文化的冲击、网络媒体的渗入,使不少大学生呈现出自我意识浓厚、集体观念淡薄、功利主义价值倾向明显,理想信念迷茫等多样性态势。其价值观念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游走,在严峻的就业现实面前,在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艰苦创业与安逸享受之间面临抉择的时候,出现弃理想而择利益,弃“回报家乡而贪恋城市”,拈轻怕重、缺乏斗志等现象。这种功利化职业价值趋向,严重防碍了大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极不利于成就事业[2]。

(二)诚信意识“缺失化”

就业中的道德素质缺失集中体现在个体的不诚信上。为了谋求一份好工作,在求职材料中弄虚作假,没有获得过的荣誉证书、没有取得过的优秀成绩、没有通过的等级考试等等,都堂而皇之地列上了自己的名字。此外,在落实工作已经签约的前提下,不履行就业协议的情况也逐渐增多,这些都导致了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不信任,进而影响到对学校的信任度以及整个就业的大环境。其实,绝大多数学生在谈及就业过程中的不诚信时,理智上均表示不赞同,都能清楚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但或因理论与实际相分离,最终在现实冲突中趋于功利化。轻道德理论和政治素养教育、重实际操作的就业指导理念,所导致的就业行为中的道德缺失,诚信意识匮乏,充分暴露了就业过程中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3]。

(三)心理素质“问题化”

知识经济的到来,对毕业生的人生观、就业观将产生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当前许多的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有的毕业生没有看到自身的长处,在面对招聘时,往往自卑,缺乏足够的自信,以致于错失一些就业机会,对自身缺乏准确的定位;而有的毕业生自视很高,对一些普通的岗位看不上眼,而对于一些相对较好的岗位,又缺乏竞争的实力,缺少对自我充分的了解。对自我的定位不清,使得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无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准位置,找到合适的工作。其次,许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抗压性不够,缺乏抵御挫折的能力。目前就业的大学生中,都是80后的孩子,80后的孩子普遍存在的一个特点就是抗压性比较差。在求职的过程中,这些学生往往会因为一时挫折而失去面对问题的勇气,因为一时的失利,逃避现实,不愿意再面对就业。再加上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严峻,学生的就业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困难,有的学生在遭遇挫折后,往往就表现为害怕失败,不愿尝试,有的同学甚至会表现出不愿就业的情绪。

(四)创业意识“荒漠化”

现今,很多大学生把接受高等教育看成是一种投资,多年的寒窗苦读后,他们渴求走上社会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一些人从小就在优越的家境中长大,存在着依赖性强、怕吃苦、讲享受的现象。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敬业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明显淡薄,尽管目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他们在就业时还是过多地为个人利益患得患失,在职业的选择上,盲目攀高,一味追求大城市、大公司、高收入、高福利、公职和干部身份,而不愿意到基层、农村、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去开创事业。

二、对策研究

(一)强化认知教育的功能

在多元化社会思潮交互影响下,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合理的自我定位、就业期望较高、缺乏现实性;或对职业了解不深,盲目攀比,缺乏艰苦创业的准备;或对社会了解不多,认识较浅,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这说明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了认知错位。此时,加强对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等内容的“认知教育”与导向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向学生注入新的知识,影响或改变其原来错误的体系,使之对就业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在认识上发生转变,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高校也只有强化认知教育,才能引导大学生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纠正他们的思想认偏差,形成一种积极上进、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在社会实践教育中,增强大学生服务基层的意识和责任感

学校积极为大学生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和较为稳定就业实习基地,为大学生到基层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契机。

上一篇:基于体验的高校职业生涯教学设计 下一篇: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的会计核算及案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