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时间:2022-08-31 02:25:31

浅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人才数量的溃乏,人才素质的低弱。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跨世纪的一代教师教好书,育好人,为建设新世纪而培养素质的人才、审美教育就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的基本途径。教师的一切教学过程(尤其是语文课教学)都与审美有着不解之缘,布鲁纳说:“传统教学方法很明显的一个缺陷,就是没有向学生展示出艺术的只有艺术才具有的那些宝藏一美。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只强调“工具性”,忽视“人文性”,将课文作简单的技术性处理,辅之以题海战术来应对考试。这样的结果是扼杀了语文教学的生机与活力,导致语文教学的“冷面孔”。正因为这样,许多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语文教学成了传统的说教,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我们在抱怨学生语文素质降低,语文水平下降的同时,应该反省自己在语文教学中有没有用审美教育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篇章,思想内容深遂,艺术形成完美,有很高的美学价格,这为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教师的责任在于义不容辞的挖掘文本中美的因素,用美的方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用艺术化的手法启发受教育者在符合美的规律的行动中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结构。老师只有充分体味到每一篇课文的美,把知识理论容纳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和谐新颖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中,才能使语文教学满堂生辉。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会对自然、社会、人类现实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种种美的现象和事物产生震动、惊异、赞叹、仰慕、热爱、振奋等美好的情感,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向往和探索热情,由此看来,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审美教育。

那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呢?我认为要做到以

下几点:

(一)创设美的课堂

(1)布置教育在美的事物中,形象是情感和意蕴之载体。审美教育,首先应用美的形象去和受教育者“见面”,“交谈”,进而和他交流,最终使受教育者在美的感染下达到情感净化。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无论哪里的幼儿园里都布置得活泼可爱,给人一种亲切融洽的和谐气氛。这比较适合孩子新奇、贪玩的天性,目的是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便于幼儿的启蒙。孩子大了又怎么样呢?许多学校的教室开始“坚壁清野”,教室里除了高悬于讲台上的“班训”和“国旗”外,再无他物。学生仿佛置身于“监狱”之中。国外的作法则不同,我区教师进修校不久前请来一位美籍教师给全区英语教师培训口语。那位教师一来时便忙着与学员们一起把教室打扮得“五彩缤纷”,而且还带了100多公斤的各种教具。面对成人,这位教师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成功地营造了和谐优美的气氛,让双方很快拉近了距离。

(2)对教师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更是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需要教师有轻松自如、大方得体、庄重优雅的教态,有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生动清晰、抑扬顿挫、幽默风趣的语言:工整、漂亮的板书。这样,教师的教学才会“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才会感受到“如坐春风里”的陶醉。

(3)美的课堂形式多种多样。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课堂更多的应是讨论式的,茶馆式的,电影院式的,图书馆式的,座谈会式的,综艺节目式的,演讲式的。要坚决废除教师的“一言堂”,将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丰富多彩的课堂气氛,使师生双方都觉得语文学习不是枯燥的,而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愉悦和美的创造。

(二)感知美的文本

纵观中学语文教材,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篇章,思想内容深邃,艺术形式完美,几乎每一篇课文都能给人以美的陶冶,美的享受,美的启迪。教师只要充分挖掘每篇课文中美的因素,把知识理论容纳在以美的范式带动的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和谐新颖的创造性学习环境中,同时将感知、表象、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合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就能使课堂教学满堂生辉。学生受到美感染,就会对自然、社会、人类现实和事物产生震动、惊异、赞叹、仰慕、热爱、振奋等等美好的情感,从而激发强烈的向往与探索的愿望和热情。

那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感受美的语言。汉语言特有的平、上、去、入四声调和大量的同音字现象使语言极具音韵美:方块字的造型又使它具有建筑美;或平正或欹侧,变化多姿的书体又使它具有灵动、洒脱的动态美。这使我们的汉语言教学别具一番风采,尤其是中国大量的诗词歌赋,在阅读教学时应首先考虑朗读,教给学生押韵、平仄的知识和朗读的方法。当我们读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时,当我们读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时,没有谁不沉浸于这种和谐舒缓,如行云流水般的音乐境界中去,如果再采取齐读、男女混声读、小组读等多种朗读方法,不问其内容,单是语言本身散发出的魅力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2.品味美的形象。文学大师给我们创造了许多美不胜收的形象,如的词《沁园春・长沙》,“看万山山红遍……万类霜天竟自由用“红、染、碧”,寅出祖大好河山的美丽,表现作者热爱祖的情怀,用“争、击”写出万物生机勃发昂扬向上的形象,用“翔”写出鱼儿的轻快活泼,也表现出水的清澈,也体现了作者追求自由的感情。

3.诱发美的情感。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首先要感知文章的情感美。大凡名篇佳作,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因事缘情者有之,直抒胸臆者有之。因此,在教学中要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把握住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的美,获得启迪和教益。诱发学生的情感应抓住作品的源头、趋向、起伏、强弱,用作者的感情去感动学生。同时还要研究从什么地方讲起学生最感兴趣,最能打开他们的思路,也就是寻找激情点。这样以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感情来触发学生的感情,从而使学生感知美,产生美感。

4.启发美的想象。别林斯基说过:“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因而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审美对象(课文)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道路,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特性,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

(三)到生活中发现美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绚丽多彩的时代,时时处处都有美的灵光在闪烁。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去捕捉,去发现。

1.引导学生认直观察生活,去感悟人间真情。如在天寒地冻的冬天,我发现了许多家长冒着风雪,给学生送棉衣,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父母来临并你看到如此恶劣天气是怎样想的?看到父母雪中送衣你会说什么?父母走后,望着逐渐远去的背影,你想到了什么?通过这次观察,让学生深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体昧父母的疾苦,激发他们学习的劲头。

2.引导学生回到大自然中去。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是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绿色课堂。”语文教师要利用这绿色的课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献身家乡的感情,为此我让学生在一次春游中去感情自然的美,指导学生观察家乡的风景,抽芽的树木、粉红的桃花、清澈的小溪、绿油的田野、辛勤的农民、飞翔的风筝……回来后组织学生探讨踏春的感受。有的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美丽,用自己的心去写,运用各种修辞展视春天盎然的画面,并激发他们珍惜美好青春时光。有的从孩子放风筝,想到了自己的理想,从各中的我,想到父母的期待。

(四)用多媒体营造美

美育的以情动人,是审美形象的手段来实现的。美学原理告诉我们,美感的心理过程是从对美的形象直接感知开始的,美感的知觉与表象等都是在对美的形象直接感知的甚而上进一步形成的。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就应形容能力学生思维提供再创造形象的媒体呈现形式。多媒体电脑的出现,给语文教育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它改变了过去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打天下的局面,使得课堂丰富多彩,画面的真实感、色彩感会使学生有强烈的记忆和感受。悦耳动听的音乐,能给欣赏者以具体可感的情况形态,使学生通过从音乐感受的联觉(从听觉到视觉)作用而进行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总之,语文教育是一种以美的教育活动,它通过美的手段(美文,教师的美的示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养成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能感知美,创造美(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人类共性(对美的肯定和追求)和有独特个性(个性审美意识)的人。

上一篇:小议初中英语教学的几点看法 下一篇: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