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报纸调查性报道选题策略

时间:2022-08-31 12:53:12

浅析报纸调查性报道选题策略

作者简介:霍雅曼(1990-),女,现就读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2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

摘要:以中国新闻奖名专栏中国青年报《今日出击》专栏为例,根据对其经典选题的定性分析,全面认识《今日出击》的选题策略,从而使我们对调查性报道的选题过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掌握关于一些调查性报道的选题策略,提升人们对新闻报道选题的重视程度,提升调查性报道质量。

关键词:调查性报道;选题;原则;技巧

1.新闻报道选题的重要地位

1.1 选题的内涵

“选题”一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十分常见,它并不是我们新闻报道的专利,尤其在图书策划中,报选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环节, 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此本书的成功与失败;我们的影视公司每年也要拍不同题材的作品,这也同样需要确定选题。

新所谓闻选题的形成就是记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了解事物、选择事物、明确报道对象的一个过程,它是记者们劳动成果的代表。所以说弄清新闻选题的内涵对于研究新闻报道选题策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今日出击》的选题原则

2.1 选题具有时效性

作为一则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品质是其要具有新闻价值,而在新闻价值五要素中首当其冲的是新鲜性,虽然深度报道在时效性上要求相对较低。但是作为一份日报,该专栏的刊登规律为一周至少刊登一次,因此尽量在调查全面的基础上追求时效性也是选题需要考虑的,同时也是选题获得成功的保证,《今日出击》栏目也始终将时效性这一原则贯彻在选题过程中:例如,该栏目于6月9日刊登的《贵州松桃警方严查高考舞弊》,记者是于开考前5天,接到的举报信。为了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向公众呈现真相,在核实举报线索的过程中,记者首先利用网络搜索此类话题,在进一步核实线索后,中国青年报记者火速赶往贵州松桃。为了使此报道尽快与读者见面,在保证新闻报道导向正确的情况下,编辑将审批环节努力降到最少,从而保证了记者在高考结束的第一天便刊发出此文章,引起了社会关注,知名类访谈节目《鲁豫有约》也邀请记者对此事进行访谈。后来在高考数天后,各类报纸也有对此类事件的报道,但影响并不是很大,所以我们不得不说,此选题的成功与记者火速赶往事发地进行调查采访并于第一时间刊发出来不无关系,正是由于该栏目的第一时间,才带给受众很大的震撼,从而促使了选题的成功。

2.2 选题具有重要性

重要性,它是指此选题要与大众利益相关而不是代表个人利益,在社会上影响重大。例如2011年11月9日,该栏目刊登的《宋江明求职验血记》,在该报道刊登之后,特别报道版主编吴湘韩在谈及之所以打算重点进行系列报道,便是考虑此类事件关系到青年人的就业机会公平,尤其在近几年来公务员考试成为众多高校毕业生的首选并把公务员的考试机会当作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关于它的录取流程以及操作层面的情况势必为大多数人所关注,同时也会影响着部分青年人的命运,以及他们对于社会公平的认识。因此中青报连续12期刊发了“宋江明求职验血记”系列报道,从微观的细致讲述到宏观的制度分析使其构成了一篇完整的调查性报道,既做到了维护宋江明作为以普通的个体所应该拥有的公平的就业权利,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不断完善(2011年12月13日,中共山西省委组织部、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和山西省公务员局下发《关于贯彻执行〈山西省公务员录用实施办法(试行)〉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与该报的报道有密切关系的。

2.3 选题要“真”

深度报道对于新闻的真实性有着更高的要求,它所传递的多样信息比纯粹的信息型报道所传递的简单信息在事实的深度、广度与高度上都有所超越,深度报道恢复了事物的原貌,更近似于新闻事物的本来面目。

在《今日出击》的选题中,真实性的确保首先得益于新闻来源的真实可信,这一要求体现于:①首先在选题来源上杜绝“网友曝”。曾经刊发于此栏目的《一个教育局长的“职务后”突击》系列报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河北省武安市教育局局长冯云生在卸任当晚调动数名教师,有的媒体在网络上看到相关信息并加以整理后便发出报道,影响不大,而特别报道部的记者在获知此信息后赶赴现场进行调查,追寻真相,对于事实进行了最大程度的还原,给予了系列报道,引起中央纪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对此事作出批示,使此案水落石出。②该栏目还在选题中注意核实信息源,同时在核实信息源的过程中开掘出事件真相。例如在2010年12月1日、2日、3日刊登的关于王鹏的系列报道,记者是在接受到受害人家属举报后并对其举报材料进行详细分解后,赶往甘肃进行实地采访,在采访中记者对于举报材料中所涉及的任务以及行政单位进行逐一采访,以核实举报材料的真实性,在对事件有了全面掌握以后,该栏目才决定刊发,最后它以报道最全面,最深刻被几大网站和知名报纸所转载,同时也促使了改事件的解决。

2.4 选题与报纸定位

此外,作为团中央机关报,它不同于一般性的地方都市报,一般来说,都市类报纸的调查性报道在内容选择上主要关注名人轶事、社会热点、紧急突发事件等等,报道面可较为宽泛,所以在选题上大多是不必煞费苦心。但是作为中央一级党报,中国青年报以肩负中华民族未来的青年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始终涌动着改革创新的冲动,为新生事物鼓与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把握时代脉搏, 以感染、召唤、影响青年为己任。因此作为其主打专栏《今日出击》在做调查报道必然会偏重在发现问题上,但是作为一级党报专栏,它始终坚持不为吸引眼球而盲目的做调查性报道,而是立足于能够积极推进社会进步的事件。例如在2010年的新闻报道选题中关于“封口费”的调查报道,即《260多万元封住了哪些记者的嘴》,通过该栏目记者实地调查在李家洼矿难发生近18个月后,结合检察机关的相关调查笔录,一条当地官员热衷于瞒报,包括数家中央级媒体在内的记者索要封口费的利益链逐步被掀开。这一选题,我们不得不说这与中国青年报以及《今日出击》专栏的定位相映成辉。

3.记者在选题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1 记者介入角度的选择

通过浏览《今日出击》近一年的新闻报道,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大多涉及就业机会公平以及群众关心的医疗卫生事件、但也并不缺乏我们农民关注的关于耕地被征占的事件等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但它是真正的中立者,能够站在客观的角度引导舆论,服务社会,例如我们从它所报道的《公安部处长洗冤录》可以看到,该报道并没有所谓的“刻板印象”,他只是始终站在客观的角度讲述问题,设置议程。这也是该栏目常用的选题策略:“寻找最佳的介入角度,引导化解矛盾,忌不讲策略,观点偏颇,火上浇油。”不仅要报道新闻事件,更要促成问题解决,忌只关心策划报道新闻,不关心新闻事件所反映的问题,也是该栏的办栏特色,更是其选题所关注和信仰的准则,这同时也是《今日出击》栏目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的深度报道栏目中取胜的关键所在。

3.2 记者的静态准备

另外,在选题方面《今日出击》的另一个可取之处便是它不像有些媒体只是临场发挥,而是功夫下在平时,时刻准备着,做足功课。

例如关于高考加分,是这几年一直热议的话题,它事关着诸多考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每到三五月,人们的焦点便会聚焦到此。于是该栏目在平时就一直对于此现象给与了特别关注,所以当记者在网上发现了关于湖南娄底的一些文理科状元都获得了武术加分的举报后,考虑到此事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便立刻前往湖南娄底进行全方位调查,再加上由于此前记者就对于高考加分现象有所了解,所以在事件发生后他能够很好的把握住这个选题,同时也获得了高考加分系列报道的成功。在该报报道的第二天中央电视台等诸多主流媒体都对此事件给予了充分全面报道,并且引起了湖南省委以及中央教育部委的高度重视,下发文件对高考加分环节进行规范。这组报道的成功不仅仅在于记者抓住了这个社会大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而且还在于他们的一系列前期准备,使之对于此类选题游刃有余,对此选题进行优化和精心编排。

3.3 记者创新思维的发散

选题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环节,记者的创新思维的应用更是必不可少的。在《今日出击》的选题中,创造性思维也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在《今日出击》的所进行的报道中,可以说以发散性思维(它的表现形式主要为举一反三、纵横交错)居多。在它的精选系列报道中-高考加分系列报道以及公务员录用系列报道,正是由于运用了发散思维,由点到面,不拘于单一事件的关注,将多方面背景原因进行整合,从而使报道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果。

4.结论

通过对《今日出击》专栏所进行的系列报道,如“高考加分”系列,反映青年就业公平的“王鹏事件”等系列报道进行剖析论述,从而使我们认识到报纸调查性新闻报道要想获得成功,更具有生命力,在选题的过程中我们的编辑与记者要充分发散思维,在保证选题具有时效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信息源的核实,以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这是一篇成功新闻报道的基础。另外,由于“品牌定位”观念的普及,所以我们的编辑在选题中要特别注意我们的新闻报道要与报纸的定位相契合,做到相得益彰,并且在面对具有重要重要性的社会热点报道时要注意“度”的把握。相信我们在选题过程中充分运用以上策略再加上我们记者编辑联动,我们的选题会取得成功。(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新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凌.“独立调查 追寻真相”[J].采写编, 2011,5:51.

[2]陈作平. 《新闻报道新思路-新闻报道认识论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25.

[3]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8.

[4]张小元.《回归与超越-理论新闻学新视野》[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62.

[5]来扬.“新闻背后:宋江明求职验血记”[J].青年记者,2012年1月下旬刊:42.

[6]吴湘韩 刘万水,《本报今日出击 追寻正义》[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6.

[7]赵振宇.《新闻传播策划导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88.

上一篇:对完善商业银行公司业务客户经理绩效管理体系... 下一篇:论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