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教育生活化

时间:2022-08-31 12:21:23

责任教育生活化

[摘 要] 责任教育是当前学校德育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责任教育实效性差也是长期困扰教育者的一个难题。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责任教育本身就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应该走向生活、走进生活,教育者必须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学生生活。责任教育生活化将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一个重要趋势。

[关键词] 责任教育;生活化;责任意识

[中图分类号] G41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6-0004-04

责任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然而,责任教育实效性差却是长期困扰教育者的一个难题。长期以来,学校的责任教育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远离生活,是其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回归生活成为责任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

一、责任教育现状及其弊端

当前,学校的责任教育大多与学生生活相脱离。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脱离,可以说是学校责任教育的普遍现象,也是最大的失误。这种脱离使得责任教育一方面不能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内容;另一方面,使得责任教育逐渐失去生命力和发展动力。

1.内容:脱离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是人们日常所感觉到的、身处其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以直接的生活经验面对世界、面对自身。责任来源于生活世界,因而不可能离开生活抽象地进行责任教育。而我国现行的责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隔离,使教育内容变成了缺乏生活色彩的抽象说教,学生很难从所接受的责任教育中找到与自身生活贴近的契合点,无法内化为自己的责任意识,外化为责任行为。面对这样的责任教育内容,学生仅仅是一个学习知识的人,而不是具有完整精神世界和独立个性的人。

2.方法:灌输式教育

在学校的责任教育中,灌输仍然是被广泛采用的方法,教师通过规劝、说服、强迫、奖惩或榜样等方式将责任规范传授给学生,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接受并形成特定社会所要求的责任意识,并落实到自身行为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灌输式教育实质上是采用一种封闭的、强制的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试图以片面的责任灌输作为促进学生责任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无视学生主体性在责任教育中的作用。

二、责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责任是社会成员对社会任务的自觉确认与承诺,具体而言,是社会成员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和个人能力,经过理性思考和自由选择,自觉自愿地承担与履行社会的任务和要求。责任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是社会赋予其成员的任务,是社会对其成员的期望和要求,是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是社会成员在个人能力基础上对社会客观要求的自由选择和自觉认同。责任产生于同他人有关的行为中,只要存在人与人的交往,只要有选择行为的自由,就会产生责任。责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责任教育是教师通过合理方式使学生养成积极履行责任的态度特征和行为倾向。责任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层次的要求,按照对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类负责和对自然负责等。

责任教育生活化,是指以生活为根基,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途径,旨在构建学生良好的责任意识,提高生活质量的责任理念。责任的产生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活,对自己、对生活负责。所以,它要求尊重生活、创造生活。从本体论角度而言,生活高于责任,因为生活或生命在逻辑上的独立自存性,无论是责任、还是责任教育,都是为人的生活而存在,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责任教育才能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责任教育的科学化和人性化才能获得真正的统一,正是在生活中人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责任作为一种实践智慧,只能在生活中习得,一个人是否具有责任意识,也只能在生活实践中检验。所以,责任教育的目的在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之在日常生活的为人处事中身体力行。生活是责任教育的源头,也是责任教育的目的。人无时无刻不处于生活的浸染之中,人的德性的发展与他的生活一脉相承。责任教育使人的德性日趋完善,而良好的德性无疑是学生进入社会生活的保障。当前的责任教育主要是进行理论教育,既没有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更未能让学生走进生活,参与社会实践。这不仅割裂了学校教育与生活世界的链接,也不能促进学生顺利地从学校生活向社会生活过渡。因此,提倡在生活中实施责任教育,促进责任教育生活化成为当前责任教育的重要趋势之一。

三、责任教育生活化的意义

责任教育生活化有利于改变当前学校责任教育事倍功半的尴尬境地,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责任教育实效,实现责任教育的价值追求。

1.责任教育生活化夯实了责任教育存在的基础

责任教育源于生活的需要,渗透于生活的各个领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学生的生活,责任教育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缺乏责任和责任意识的教育,人的生活将与禽兽无异,便不再是人的生活,生活也将不复存在。责任教育生活化站在生活的维度上认识责任,把生活作为责任教育的中心――责任教育的进行围绕生活展开,责任教育的过程与学生个体生活的过程同步进行,但又不是简单重复学生的日常生活。责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生活,是师生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探索。责任教育生活化让师生认识到责任教育与生活浑然一体的紧密联系。生活是真实的、具体的、完整的,不能把生活的某个部分割裂出来单独进行。责任教育作为人的一种道德活动,同样不能从生活中剥离出来。只有在生活中,师生才发现、理解并受益于责任教育对于生活真切的贡献,责任教育才能找到发展的基点,确定应有的位置。

2.责任教育生活化提高了学生践行责任的能力

当前学校的责任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情感体验,忽视学生作为责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育方式造成学生的知行脱节,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不能相互转化,部分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履行自己的责任时常常态度消极、力不从心,有的学生甚至养成“双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责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责任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生活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舞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责任教育资源。责任教育生活化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活中的资源,让学生在生活的日积月累中,认识责任的重要性、理解生活的质朴性,从而确立稳定的责任感。其次,五彩缤纷的生活能激发学生的责任情感,磨练学生的责任意志。再次,责任教育生活化意味着责任教育突破并跨出学校教育系统而向社会生活回归,使责任教育不仅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而且是家庭、社会、大众传媒乃至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使命。因此,责任教育生活化为学生提供了履行责任的平台,有助于学生坚定责任信念和提高责任实践能力。

3.责任教育生活化有利于现实责任教育的价值追求

法国思想家蒙田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人去过幸福而愉快的生活。他格外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统一,因为,生活里到处都有教材,到处都是课堂,一所房子、一座花园,独处或与亲友在一起,早上、晚上,所有的时间,所有的地点,都可以学习。实际上,责任教育的终极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履行责任,更在于使他们获得幸福和欢乐。德国哲人费希特说过,人的生命目的就是自我的提升,在现实中向那个最高最美的“无限”和“绝对”靠近,这一切都不能离开现实的生活世界。责任教育生活化就是在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向那个最高最美的“无限”和“绝对”靠近,从而实现责任教育的价值追求。

四、责任教育生活化的途径

如前所述,责任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塑造学生责任行为的活动。学生是在生活中学习,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贯穿于他们的生活,渗透于生活的全过程。所以,责任教育要立足于生活,以生活为中心展开,即责任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这是责任教育的基本途径。

1.责任教育生活化以生活为起点

责任教育不应是外部力量强加于学生的,而是生活内在逻辑的必然要求,正是在生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真实的生活体验养成责任意识并通过生活过程履行自己的责任,这是责任教育生活化的逻辑起点。由于责任在生活中存在的内在逻辑规律,责任教育生活化要求责任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

责任教育从生活出发就意味着责任教育不能从抽象的责任概念或理性规范要求入手。从责任概念或理性规范要求出发的责任教育,尽管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关于责任的认知,树立一定的责任意识,但由于不是在切身体验中获得,忽视了学生情感和意识在责任教育中的作用,因此,这些道德认知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责任信念,也就不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实效。从生活出发的责任教育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责任教育的起点。生活的经验不仅具有个体性,也具有社会性,其本身包含了许多关于责任的内容。生活经验是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识、责任信念和责任行为的有机结合。在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的责任教育中,学生所获得的责任意识是学生在所生活的群体及环境的互动中体验到的,符合学生当下的道德发展要求,是学生成长所必需的素养,与学生的内在德性相一致。责任教育的目标应该根据生活世界对人提出的最基本的责任要求加以制定,其定位在于:践行责任,就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逃避责任,学生就难以适应生活世界的需要。从生活出发的责任教育以生活为依托,因为学生要生活,必然会在生活中遭遇、体验各种社会性和责任性的事情,责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求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责任问题入手,从生活走向责任教育。

2.责任教育生活化在生活中进行

以生活作为出发点的责任教育不能离开生活,必须在生活中进行,以生活为坚实的依托。生活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整体存在,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中含有丰富的教育意义。在生活中开展的责任教育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挖掘丰富的责任教育资源,从生活的不断变化中吸取生动、直观、本真的责任教育素材,这些素材主要是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责任问题。这样的责任教育,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实践、环境和人物切入,尽量避免强制性的灌输方式和外在训导。重视学生自身的责任体验,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自觉地接受和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对于责任的心理和情感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生活实践为教学资源的责任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理解、构建和创造性接受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责任教育的学习,并自觉在日常实践中履行自己的责任。

学生是生活中的学生,责任教育存在于学生生活历程之中,是他们人生的一部分,在生活中开展责任教育要能够关照学生的真实生活,使其感受到责任教育的进行对他们生活的改观和对生命的充实,尤其是让学生通过与生活密切相连的各种实践活动树立和发展责任意识与责任信念,从而自觉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屏弃缺乏责任感的生活。对教师而言,要积极营造责任教育生活化的环境和氛围,使教育过程融入学生的生活过程。杜威认为,学校应建立一个净化的活动环境,学校有责任从环境中排除它所提供的那些坏东西,从而尽其所能抵制它们在日常社会环境中的影响。良好的教育环境能潜移默化地促成学生的责任意识。营造生活化的责任教育环境要从优化学校的人文氛围、创造和谐的自然环境、形成富有朝气的生活和学习气氛入手。通过创设一个既有校园特色又有社会生活气息的责任教育氛围,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获得责任体验,自主地履行责任。

3.责任教育生活化最终回到生活

生活是责任教育开始的地方,也是责任教育最终回归的地方。责任教育回到生活不是离开生活的责任教育重新回到生活。责任教育生活化立足于生活,是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的责任教育。所谓“回到生活”是指在生活中展开的责任教育通过人的意义建构上升到理性的高度――高于生活,是站在理性高度上指导生活,引导人们过更美的生活、更真的生活、更善的生活。这里提到的“理性”不是纯理论的道德说教,而是个体在生活中经历真实的责任体验的结果,是以生活作为坚实根基的道德理性,而非漂浮在空中的抽象理性。

此外,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的责任教育,决不意味责任教育可以简单地等同于生活、在生活中消融,即所谓的责任虚无主义,也不是无条件地迎合生活、迎合学生一时的兴趣,而是在生活的过程中引导生活。回到生活的责任教育是用美好的生活引导一般的生活,使人过上真善美的生活。回到生活是责任教育的目的,责任教育不是为了责任本身,也不是通过有关责任的说教培养精通责任理论的学者,而在于生活。责任并非目的本身,而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途径。责任教育目的就体现在生活本身,引导学生去选择具有责任感的生活,在有责任意识的生活中感受人生的幸福和高尚。所以,生活是责任教育出发的地方,也是责任教育最终的回归之处。

参考文献

[1][古罗马]西塞罗著.西塞罗三论[M].徐奕春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

[2]程东峰.责任论:关于当代中国责任理论与实践的思考[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3][美]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金生.德行与教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5]郭元祥.生活与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上一篇:转变职能 创新机制为课程改革保驾护航 下一篇:如何把作文写得“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