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与反贫困研究

时间:2022-08-30 10:56:10

产业发展与反贫困研究

摘要: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贵州省是中国贫困人口较多、贫困程度较深、贫困结构较复杂的地区,迫切需要解决贫困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贵州环境限制和资源优势,在社会经济大繁荣、科学技术大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结合贵州当前的产业发展模式,探讨如何更好地发展贫困地区优势产业,促进贫困人口增收,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关键字:产业发展;贫困;反贫困

贫困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一大难题,反贫困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按照2011年的国家新贫困标准,中国还有1.28亿的贫困人口,而贵州还有贫困人口1521万,在2012年公布的592个国家贫困县中,贵州共有50个县名列其中。贵州由于历史社会和自然条件等原因,作为我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迫切需要认清局限、结合自身优势破解扶贫开发难题。因此,通过研究贵州贫困和反贫困,分析贵州产业扶贫的现状和问题,对解决绝对贫困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产业发展与贫困、反贫困的关系

(一)贫困与反贫困的含义

1.贫困的含义。造成贫困的原因很多,学者们主要是从社会现象和经济现象两方面描述贫困概念的。本文引用了国家统计局关于贫困的定义,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困难境地。贫困既是一个绝对概念,又是一个相对概念。相对贫困是永远存在的,需要解决的是绝对贫困的问题。

2.反贫困的含义。反贫困,是指针对贫困状况采取的缓解和消除贫困的措施方略。从反贫困的过程来看,对反贫困的表述主要有三种,即减少贫困、减缓贫困和消除贫困。

贫困是多因素之间以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程度的相互关联的、循环作用的结果。因此,这些因素都应该是反贫困的目标。但是不同状态、不同类型的贫困影响因素有主次之分,要根据其特征,找准主要矛盾实施反贫困措施。

(二)产业及产业发展的定义

从狭义上看,由于工业在产业发展中占有特殊位置,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过程密切相关,产业有时指工业部门。产业经济学中研究的产业是广义的产业,泛指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从生产到流通、服务以至于文化、教育都可以称之为产业。

产业发展是指产业的产生、成长和进化过程,既包括单个产业的进化过程,又包括产业总体,即整个国民经济的进化过程。

(三)产业发展与贫困、反贫困的关系

王庆林、贾敬利用布厄迪的实践社会学对贫困与反贫困进行了社会学分析,指出反贫困应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反贫困的主导趋势是以“项目”为中心的,不仅可以使贫困人群从项目中获得实际的经济收益,而且可以改变贫困人群的实践感,从而实现双脱贫――经济生活的脱贫和文化精神的脱贫。

对于贫困地区而言,项目就意味着产业,通过发展产业带动贫困人口有效可持续的脱贫致富。产业发展是解决贫困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是反贫困的一种途径。产业发展能够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的最终表现是贫困地区人口的收入增加,不仅仅是免受饥寒之苦,而且能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进而从根上消除贫困。

二、基于贵州省产业发展的反贫困环境与条件分析

(一)内部环境与条件

1.制约因素。地理位置、历史环境等不利因素都造成了贵州“欠发达、欠开发”的基本省情,制约着贵州贫困地区的的发展。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2.5%,喀斯特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1.9%,由于山高坡陡,人多地少,多年的垦植使贵州成为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而贵州的贫困人口大都分布在深山区、石山区、边远山区、高寒山区、地方病多发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条件恶劣,扶贫开发的成本很高。贵州还是一个“三不沿”省份,发展受到了地域环境的限制。

2.优势资源。贵州虽然落后,但是具有后发优势,比如拥有舒适的气候、丰富矿产和众多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等。贵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是全国重要的动植物种源地和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物制药的优越条件。贵州的能源、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水能分布集中,而且煤炭埋藏浅且开采成本低,是目前全国唯一拥有水煤互济的省份。贵州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也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形成了一大旅游资源。

(二)外部环境与条件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给贵州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贵州科学创新的新发展也形成了产业协调发展格局。2012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发〔2012〕2号,即《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为贵州反贫困实施提供了政策支持。目前,贵州省在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各贫困地区利用高新技术结合自身特色,以发展特色产业的方式,促使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破解资源环境的制约,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三、贵州省产业发展与反贫困现状评价

(一)产业发展的反贫困现状

就目前来看,贵州的产业扶贫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模式。

1.特色生态农产业

贵州的山地、丘陵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2.5%,农业弱而不强,且基础设施薄弱,发展现代农业难度较大,只有结合贵州的生态特点、山区特点、气候和物种优势才能发展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农业。

作为贵州“贫困+石漠化”典型的晴隆县,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通过畜养波尔山羊,2011年75%已经实现了脱贫致富,成为南方喀斯特岩溶山区石漠化治理的成功典型,形成了“晴隆模式”。发展茶产业,也是贵州一大特色农产业,例如普安的万亩茶场。除了鼓励龙头企业和茶叶大户发展规模化的良种茶园,还带动群众利用荒山荒坡连片开发,自愿自发建设茶园,并且综合利用粗茶及茶籽进行深加工业。

贵州通过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农业产业化扶贫,促进农民增收、解决农民就业、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带动农民提速致富。

2.优势工业带动相关产业

白酒产业是贵州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尤其是茅台的故乡――仁怀市,仁怀的白酒工业优势不仅能为当地创造经济收益、转移富余劳动力、促进就业,还能为其他贫困地区带来发展机遇。

黔南州平塘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经济落后却具有较适宜于酱香型白酒生产用原料高粱种植开发的土壤和气候环境。平塘县依托仁怀酒产业的发展,以签订“订单”的方式发展有机高粱种植,打造酱香型白酒原料生产基地,通过政府组织、企业技术支持和承诺收购,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农户营销风险,保障了农民利益。

白酒产业为贵州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不仅仅为粮食产业化发展起到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还能结合酒产业和酒文化开展旅游业。

3.少数民族旅游产业

贵州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其中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更为突出。因此,少数民族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无疑是消除贫困的一个最佳选择。据统计,在“十一五”期间,贵州省42万贫困人口依托乡村旅游脱贫致富,旅游业已成为带动贵州农村脱贫致富的新产业。 例如,有2000多年历史的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族古寨,长久以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难以摆脱贫困。但是,自大力发展旅游业之后,握着锄头自给自足的农民办农家乐,青年人返乡开小旅馆和民族工艺品店等等,村民的人均年收入4年增长了4.4倍,村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

(二)产业发展的反贫困存在的问题

虽然贵州为破解扶贫开发难题,在现有资源和条件下创造出种养结合、以短养长的“长顺做法”,整村推进、整乡数乡连片开发的“印江经验”,种草养畜、修复生态的“晴隆模式”,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和人口控制的“毕节实验”等,完成了“东油西果南药北茶中蔬面上牛羊”的扶贫产业基本布局,使贫困人口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减少,但目前,贵州省的产业扶贫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发展的因素。

首先,在产业发展规划和选择上,怎样才能选择最优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是个问题,此外,产业发展还面临巨大的生态保护压力。其次,在基础设施和人才资源上,贵州贫困地区特别是山区县,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在发展产业时受到了交通运输、市场营销、技术支持等的限制。最后,在资金和政策制度上,贫困地区的产业起步晚、发展慢,需要前期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绝大多数贫困地区农户发展产业既缺资金又缺技术,产业发展更是难上加难。

四、基于贵州省产业发展的反贫困对策建议

(一)发展特色现代化农业

以市场为导向,把农业作为工业的原料基地和第一生产车间,运用科技提升农业的工业化水平,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以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推进形式,大力引进龙头企业、经营大户、合作经济组织等市场主体,打造农产品品牌。

(二)形成产、加、销为一体的扶贫产业体系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运用高新技术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培育大企业,推广科技成果,实施产业化经营。要在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基础上,将特色产业形成集“产、加、销”为一体的扶贫产业体系,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贫困地区持续发展。

(三)大力发展旅游扶贫,产业有机结合

旅游扶贫是开发式扶贫的一种创新方式,将旅游资源从无形变为有形。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农民可以通过劳务投入、旅游服务和直接就业增加收入。依据贵州纯天然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具有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利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有机结合,例如发展与白酒产业相结合的酒文化旅游等等。此外,大力开发民族民俗产品和特色食品加工产业,例如大方漆器、手工蜡染、银饰、贵州中草药等等。

总而言之,产业是最大限度覆盖贫困区域、贫困群体和促进农民最大限度增收、可持续增收的有效载体。产业融合发展,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庆林,贾敬贫.困与反贫困的社会学分析――基于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J].法制与社会,2008(20).

[2]王晓东,王秀峰.贵州省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及其反贫困策略[J].广东农业科学,2012(14).

[3]杜常春.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困境及路径抉择[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4]吕萍.对贵州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05(03).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上一篇:基于“创意工坊”培养“特质”设计人才 下一篇:百菜百味百酒百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