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分析

时间:2022-08-30 10:05:59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分析

【摘 要】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自20世纪末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群体迅速壮大,他们身份的特殊性关系着祖国的稳定和发展。因此,研究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政治社会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政治意识;政治参与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大学生从校园向社会过渡的必要阶段,通过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引导和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丰富政治社会化的基本理论,指导大学生的政治实践。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千秋大业,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以黑龙江西部地区高校的学生为例,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问题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已取得的成绩

1.政治认知基本正确

政治认知是大学生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1]根据西部地区高校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显示,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已达到较高水平。在调查中,大学生对我国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表示高度赞同,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本质。同时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都表示很了解。在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认知和评价上,部分大学生认为是“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并认为是根据现实需要而提出的理论思想。可见,大学生们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基本形式和内容,党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大学生们也有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2.政治信念坚定

近些年来,大学生普遍关注国内外大事,尤为关注与国家民族荣誉、利益和国计民生相关的重大事件。特别是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显著成绩,增强了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而更为使大学生关注的则是房价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三农问题,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会更加使他们相信我国的相关政策的正确性及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学生高度关注祖国的安全统一,认识判断比较理性,对于,高度拥护政府对的基本政策,坚决反对“”,盼望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广大学生对党和政府近年来处理海峡两岸关系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普遍希望“国家统一,祖国强盛”。

3.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日益提高

衡量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程度。大学生政治参与是指大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参加政治活动、社会生活和管理政治事务,是其实现社会化的客观要求。[2]从总体来说,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呈积极、理性的特点。黑龙江西部地区高校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充分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很多在校大学生积极学习专业课,同时注重全面发展自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作为社会生活的特殊群体,思想政治状况呈现出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发展势头,但在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黑龙江西部地区高校的大学生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1、主观问题

(1)政治冷漠

大学生是最具朝气的青年群体,他们走在时代前列,关注社会的发展,渴求自身的发展,倡导社会风尚。他们在对社会进行认识,对自我进行设计时,往往根据自身的主观意识去判断,对现实社会寄予美好的愿望和追求,带有明显的理想化色彩。而当他们一旦发现现实社会与理想完全不符时,很多人就会陷入理想与现实脱节的鸿沟中,产生愤世嫉俗心理。这使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他们在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同时,又常倾向个人主义,他们表面倾向务实,深层陷入困惑,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呈现关心与冷漠相融,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的心态。[3]而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观念发生了刻变化,他们对政治理论学习不感兴趣,缺乏主动性。他们对校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如,在学习《邓小平理论概论》和《思想概论》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取得学分,这种学习态度决定了这些大学生难以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指导工作,更难以区分问题和解决问题。

(2)政治内化能力低,政治鉴别能力差

社会政治教化和主体内化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两个基本方面。所谓主体内化是指大学生经过一定阶段的政治学习、影响和政治教化,将主导的政治文化逐步为自己相对稳定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等。大学生在校园里进行理论学习,往往缺乏政治实践,政治整合能力差,加之主观不协调,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等因素,对其政治内化能力产生影响。[4]所以大学生虽然对国内外一些重大事件或问题表示关注,但是往往缺乏理性思维人云亦云,缺乏理性的政治评价和分析。

(3)政治认知偏激,政治信仰危机

大学生在认识社会时,由于他们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加之社会的东西不能面面都看得到,所以容易产生认识上的片面化和简单化,对社会现实的政治产生偏激的认识。例如大学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会经常耳闻目睹一些社会不正之风和党内腐败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一些大学生产生思想认识上的困惑,使原有的不很牢固的思想信念发生动摇,政治追求上表现出无所适从。出现“理想、信仰是需要,但并不重要”的想法,甚至造成信仰危机。当然更多的大学生还是积极向中国共产党靠拢的,但也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政治投机,他们加入党动机不纯,其中抱着“把入党作为今后就业的敲门砖和个人升迁的政治资本”的态度入党,仍旧不乏其人。

(4)政治价值取向错误,功利化色彩浓重

进入新世纪以后,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西方文化思想的传播,唤醒了大学生思想中的“主体意识”,他们在人生价值的选择与评判上,开始重视个人利益,甚至开始崇尚“合理的利己主义”,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表现出个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大学生价值观的这种变化使他们对现实社会的认识上,撇开了内在的、传统的价值观念,而转向较为功力型价值观念,在生活志向上趋于功利,信奉“利己不损人”,“既向前看,也向钱看”,有的甚至造成人格扭曲,有的大学生求学仅是为“得到一个学历,找一份好工作”,缺乏远大理想,而把“贡献社会服务人民”的远大政治目标割舍其后。

2、客观问题

(1)现实政治的困惑造成大学生政治认知模糊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机制迅速扩展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与之相适应的宏观调控却显得被动,政府行为时常滞后,严重;部分政权利用市场的弱点,在转型过程中对经济生活进行非正常渗透。“”“权钱交易”,甚至“权力商品化”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些现实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头脑,使得部分学生对现实政治失望,对政治教育持怀疑态度,动摇了他们原有的政治信念,使其政治认知不断模糊。

(2)招生就业体制转变,造成大学生社会认识偏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招生并轨制度的实行和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的落实,高校毕业生逐渐从过去统一分配的计划分配模式向自主择业的方式转变,这种择业方式,使大学生产生复杂心态和矛盾心理。一方面大学生从拿到入学通知那天起就背上了沉重的就业负担;另一方面,由于人才市场机制与竞争规则的不健全,又使大学生束手无策。因此,一些学生对社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偏激看法,大学生中普遍盛行“功利主义”,他们更关注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对政治教育活动缺乏热情,对政治生活的参与及采取的方式都以其自身利益为衡量标准。

(3)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消极作用

大众传媒的开放性,尤其是网络的不可控性,使其传递的政治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容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造成危害,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失业率的增高,贫富差距,城乡差别的拉大使大学生产生困惑,而西方思潮通过网络肆无忌惮地传递给大学生。同时,大众传媒所宣传的国家政治领导人的信息,都过于理想化、公式化,很少报道个性化信息。每个官员在任期期间都好像是清正廉洁的,个个为民着想,为民服务,一旦被查出有不良政治行为,报道便将其公诸于众,这种政治人物公式化、脸谱化的报道一般让人很难分辨和理解他们的政治行为。因此,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顺利进行起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容易导致大学生行为失范。

三、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问题的原因

社会化是在个体与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这种作用体现在社会规范与个体需要的矛盾运动中,社会化既带有社会强制性,同时又必须通过个体的内化才能实现。下面我们将排除人的生理及智力缺陷,来分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问题的原因。

1.大学生自身固有的弱点

大学生自小时迈入校园那天起,一直到大学,都是在学校里接受着正规教育,他们比其他青年接触社会少,严重缺乏社会实践锻炼,其政治社会化水平往往落后于其生理和心里的发展水平,理想主义色彩较为浓重,对现实社会寄予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一旦现实与他们的想象背道而驰时,就容易失去理智,而产生对现实社会悲观的情绪,久而久之,就可能形成人格障碍,会直接影响到健康人格的形成,而没有健康的人格,社会化就会被扭曲,政治社会化也会随之夭折。

2.家庭及其成员的政治影响

据研究表明,积极参与家庭和学校政策的青年,很可能到成年后在政治上表现非常积极;而生活在专治家庭中的儿童,长大后可能成为反权威主义者。由此,可认识到,家庭在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庭对儿童的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有两方面,如果父母对儿童施加符合社会主导政治文化的影响,则会促进儿童的正常政治社会化;反之,如果父母的政治态度和主导政治文化不一致甚至相对时,则会对儿童的政治社会化产生不利影响。

3.高校教育存在缺陷

学校是影响人生极为重要的环境,高校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最为重要而正规的阵地,高校教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质量。近年来,高校教育中影响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差。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强。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实际脱离,忽视了教育的合理需要,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缺乏说服力,不能使大学生感到这种教育的实际意义。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方式上,把灌输教育原则片面理解为“满堂灌”,搞强迫命令,硬性限制。这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被动地听课、背书及考试,上课和考试都是为了学分,这些都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产生消极影响。另一方面是高校教师角色失误。长久以来,高校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只管教不管学,只教书不育人,忽视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得教学生做人。还有个别教师在课堂上和课余生活中不仅不能为人师表,而且还存在着严重的师德问题。不良的教师的形象,必然对大学生起着不良的政治教化作用,而且阻碍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

4.大众传播媒介的误导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大众传播工具的影响日益明显,媒介依靠其高信息量、快捷的传输速度、图文并茂等特点,为人们认知的发展提供了极大便利,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代手段。它通过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向人们传递信息。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一些不健康的、消极反动的传播信息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起了极大的反作用,如黄色、书刊等的传播,尤其是网络信息繁杂,良莠难分,严重毒害了大学生的思想;一些国内外有不良企图的人通过手机信息传播、反政府的言论,包括在内的传播,造成了大学生对大众传播信息的矛盾心理。大学生在网上会随时接触到不良政治信息,这严重阻碍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5]

大学生社会成员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力量。注重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研究和引导,使大学生成为主体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继承人,这是一个国家教育要达到的目的之一,也是我们对政治理论研究的一个受人关注的课题。大学生政治素质的优劣,政治社会化程度的高低,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通过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研究,丰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理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指导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把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理论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 黄金柱,鹿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M].中国农业技术出版社,2006,9

[2]陈金圣,周爱平. 关于在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状况的调查分析[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02) .

[3] 张慧云.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09).

[4] 曲光明.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初探[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03) .

[5] 严一云,刘晓光. 当代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政治功能[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

作者简介:崔建伟,男,齐齐哈尔大学政治系讲师

项目基金:齐齐哈尔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支持计划项目《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以黑龙江西部地区高校为例》(编号2011W-M25)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

上一篇:电子商务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 下一篇:关于营林技术管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