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时间:2022-08-30 06:38:50

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一、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民大众,历史上出现的无数英雄人物,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就是民族精神的具体化,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中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好战士雷锋;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以及无数的革命仁人志士,在他们身上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教育学生深入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二、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是历史课程的基本要求

历史课程目标非常明确地提出要重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学科,讲述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述说着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进步,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同自然、同外来侵略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世代相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社会文明和公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和物质文明相适应的精神文明也应有一个质的飞跃,对青少年更应该加强精神文明培养。广大青少年正处在成长阶段,他们自控能力较差,容易沾染不良习气,因此历史教师应该发挥学科优势,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民族精神的教育。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做一个遵守社会公德和自觉维护民族利益的合格公民。

三、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是时展的需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要靠年轻一代,所以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是时代的需要。同时教育学生: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例如红军的长征精神是当时红军长征时克服困难,战胜恶劣天气和敌人的需要;延安精神是战胜敌人物质封锁,从而由相持走向胜利的需要。其他还有大庆精神、抗洪精神等等。这些民族精神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挑战,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发生了动摇。在青少年学生中表现为盲目崇外,以用洋货为荣,喜欢过洋节日等等。所以作为历史课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挑起时代重任,把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民族精神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之一。要把当代的英雄模范人物作为教材,如航天英雄杨利伟、好干部牛玉孺、英雄警察任长霞。以这些人物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奋发图强,与祖国共命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上一篇:迎接连接时代复杂测试新挑战 下一篇:中学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