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教育背景下幼儿园环境的优化创设

时间:2022-08-30 05:55:25

浅谈生态教育背景下幼儿园环境的优化创设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01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努力让学校每一块的墙壁会说话,让每处环境都育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对学生个性的熏陶、情感的激发,思想的启迪,精神的升华都具有重要意义。富有个性的校园物质文化,一方面起到美化环境、装饰园容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以其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幼儿,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我们从净化、绿化、美化入手,挖掘可绿化场地,扩大绿化面积,实施垂直立体绿化,按季节的变化更换不同种类的绿色植物,引来了多种小鸟在这里安家,它们每天与孩子们和谐相处,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生机盎然的动人图画。

生态教育背景下的环境,是指以开展生态教育为特征的幼儿园,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态课程建设,让幼儿在与环境“共生”的过程中,增强生态意识,形成生态道德,培育生态智慧,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幼儿园户外场地、设施与设备、墙壁与地面、区角与材料等因素。目前在凸显生态教育特色的幼儿园中,环境创设普遍关注静态美。比如在幼儿园里种植几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或把一些田野硕果悬挂在醒目的地方,以便让走进幼儿园的人们感受到生态的氛围。但这仅仅使环境创设成为了一种装饰与摆设,缺乏探究性与互动性。如何更好地完善幼儿园生态教育课程的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真正体现环境的文化内涵,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别具一格”使生态环境更富内涵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全体员工智慧、技巧与协作的结晶。一所好的幼儿园,其环境应当富有个性,并能与办园理念融为一体。因此,环境创设需要科学的理念来支撑。

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必须明晰幼儿园的办园方向与特色,树立环境就是幼儿的“隐形课程”的理念,将环境创设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机融合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开掘环境的“育人”与“展示”的双赢功能。环境对于人的认知、语言、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获得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正如蒙台梭利所说:“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有的东西,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纲要》也把环境看做一种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对环境进行设计,以充分地发挥环境的促进功能。

首先,我们提出了“融入生态――体验生态――探究生态”的办园思想,并在园区内外环境的创设中凸显“自然、低碳、本土”的主题理念。“自然”即绿色的、生命的、本色的;“低碳”即节能的、环保的;“本土”即体现地方特色的物化元素。

其次,我们在明确了主题内涵的基础上,坚持遵循“有孩子、有教育、有美感”的环境创设“三原则”。“有孩子”即要处处体现以孩子为本的主体理念,在内容和方式上体现幼儿的年龄特点;“有教育”即要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具有对话性、互动性、探究性;“有美感”即要给幼儿美的享受与遐想,要让走进幼儿园的人们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独具意蕴的环境品位。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我们幼儿园的环境已显现出特有的品位与效果,整个园区大气、阳光、和谐,不仅反映出保教人员的心灵手巧、爱岗敬业,而且还折射出幼儿园的团队精神、创新文化。

“别具匠心”让生态环境更具价值

环境创设科学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对环境的整体规划,即明确幼儿园环境的范畴是什么,环境创设理念是什么,准备创设哪些内容板块,以什么样的方式加以呈现,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何处理,等等。

1.注入情景性

即有目的地为幼儿创设具体而生动的生态场景,让幼儿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有利于引发幼儿积极的情感共鸣,激发探究学习的欲望。比如,我抓住新园区环境空白的契机,将生态理念与元素注入环境里,选取生态元素中最具特点的“粉绿色”作为整个园区环境创设的主色系;提取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作为门厅创设的主体背景;对连接门厅的各个走廊进行“绿色带”的延伸,配置了原生态材质的校牌、班牌、柜、桌、椅、床、大型玩具等,以此让步人园区的幼儿,在满眼“绿色”与“本色”互为映衬的自然情景中,感受到别样的生态意境。同时,我们还利用走廊空间,注入“本土、节能”的生态理念,创设体现本地特色文化的幼儿区角,让幼儿感受到生态就在身边,从而发展幼儿的生态情感,增强幼儿探究生态的愿望。

2.渗透标识性

即按照生态教育的需要,将所选内容设计成图文并茂的环境,来传递生态知识和生态理念,培养幼儿的生态道德与生态行为习惯。幼儿思维的直观与形象性决定了幼儿园生态教育方法的独特性。因此,要让幼儿在与环境“共生”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粗浅的生态知识,萌发生态意识,而标识性的环境创设就是一个很好的“支架”。比如,在生态教育中,有很多生态环保知识及习惯养成,我们就在园区各楼的道口,精心创设了“植树节”、“爱鸟周”、“无烟日”、“环境日”、“地球日”等十个环保节日的图文主题墙,并结合节日与主题教育的契机,及时让幼儿了解各种生态节日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注意记录和呈现幼儿追随探索的足迹。与此同时,我们还在幼儿园的醒目位置,安放了多个垃圾分类箱;利用废弃材料,在多个走廊上精心设置了生态理念养成墙;在种植的花草树木及蔬菜旁边,悬挂了具体的介绍牌。

3.凸显探究性

即所创设的环境要能引发并支持幼儿的主动探究与学习,帮助幼儿形成认知新经验。在实践中,我们以生态教育的需要为依据,创设与课程相匹配的探究环境。如在小班“幼儿园里的花草树木”、中班“我身边的动植物”主题中,都有关于植物的认知内容,如何让幼儿更好地亲近自然、发现自然、感悟生命呢?我们从幼儿喜爱并熟悉的“水果”、“动物”入手,在幼儿园户外场地上,精心种植了樱桃、苹果、桃、葡萄、梨、石榴、柿树等四季果树,开辟了“鸽子”、“兔子”动物饲养角,建立了开心农场,为每个班级提供了独立的种植园地,使幼儿能够仔细观察、充分感知动植物成长的有关问题,专注探究,萌发创造美好环境的情感。此外,还利用各种生态材质,在幼儿园的墙沿处创设各种挑战幼儿智力的问题墙。如利用不同的木桩打造探究“粗细”的问题墙,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十二生肖”的问题墙。这都为孩子的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注重互动性

即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往返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生态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节能环保,要让这一理念深入幼儿心中,仅靠环境浸润与言语说教还远远不够,关键是要让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全面感知、深度体验。我们的早锻炼场所、区角活动区域、生活操作间,都成了幼儿与生态环境进行互动的有效场所,我们把节能环保的理念融入其中,引导幼儿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例如,教师和幼儿一起把废旧报纸卷成“纸棒”、揉成“纸团”,在早锻炼时玩“赶小猪”的游戏;把废旧牛奶罐改造成“高跷”等有趣的体育活动器材;把废旧纸盒改建成“电视机”、“冰箱”、“取款机”、“收银台”、“桌子和椅子”等角色游戏设施。通过这些活动,增加了幼儿与材料、物品、教师、同伴相互作用的机会,提高了幼儿的环保意识与技能。

“别有洞天”促生态环境更趋深入

我园近几年来对生态教育环境创设的探索,成效显著,令人欣慰,但我们深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我们要以幼儿为本,继续深入探索,不断优化和完善幼儿园的生态环境创设。

让生态环境成为幼儿学习的“主阵地”。继续挖掘生态环境创设策略的教育功能,深入开展生态课程建设,及时更新并丰富生态环境内涵,凸显幼儿发展轨迹,使生态环境真正成为幼儿的“隐形课程”,促进幼儿个性活泼、身心健康地发展。

让生态环境成为幼儿园文化特色的“展示墙”。深化环境研究的内涵,整合提炼文化品位,立足本土,引进长兴特色,凸显生态个性文化,全面提升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让生态环境成为影响社区居民的“觉醒场”。把“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的理念传播到幼儿园所在社区的每个角落,通过开展“小手牵大手”等多种活动,来唤醒家长和居民的参与意识,使他们都能积极投入到生态环保教育中来,把我们的地球家园变得更加洁净,更加美好。

上一篇:论农民环境权的保护 下一篇: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卫生保健状况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