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牙源性口底蜂窝织炎8例治疗体会

时间:2022-08-30 03:20:50

儿童牙源性口底蜂窝织炎8例治疗体会

[摘要]目的:总结儿童牙源性口底蜂窝织炎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验。方法:对我院2004~2012年收治的8例牙源性口底蜂窝织炎患儿的发病特点及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牙源性口底蜂窝织炎患儿经抗感染治疗及脓肿切开引流等治疗后全部治愈。结论:要重视儿童牙源性口底蜂窝织炎的预防,其治疗中及早治疗病灶牙以及及早切开引流至关重要。

[关键词]儿童;口底;脓肿

[中图分类号]R7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4)02-0152-02

口底蜂窝织炎又称口底多间隙感染,是感染在双侧舌下、颌下及颏下区多个间隙中蔓延而发生的广泛的蜂窝组织炎。口底蜂窝织炎有的是化脓性的,也有的是染腐败坏死性的。儿童口底蜂窝织炎全身症状更重,病程进展更快,是儿科最严重、治疗最困难的感染之一,不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患儿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和中毒性休克而死亡[1]。笔者对我院2004~2012年收治的8例儿童牙源性口底蜂窝织炎的发病特点及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04~2012年唐山市曹妃甸区妇幼保健院共收治牙源性口底蜂窝织炎患儿8例(男5例,女3例),年龄6~13岁,平均8.5岁。感染累及范围:累及一侧颌下区2例,累及一侧颌下区及颏下区3例,累及双侧颌下区及颏下区3例,情况及感染原因:下颌磨牙(包括乳磨牙)急性根尖周炎5例,下颌前磨牙(包括乳前磨牙)急性根尖周炎3例。

1.2临床症状及诊断标准:患儿初期症状为患牙及其周围牙龈肿痛,继而口腔黏膜肿胀、颌下及颏下区肿痛,颌下皮肤发红;全身症状为发热、咳嗽、咽痛等。继而口底区弥漫性肿胀,颏下区及颌下区肿胀、压痛,并呈指凹性水肿。严重者肿胀波及颈部及咽旁,皮肤潮红,舌体高抬,舌僵硬,呈重舌状;患者多伴同时有发热、寒战、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

1.3实验室检查:全部8例患儿中7例提取到脓液,进行细菌培养,5例培养出细菌,检出率为71.43%,培养出的细菌均为革兰氏阳性菌,其中3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为表皮葡萄球菌,1例为链球菌。化验检查白细胞为15.1×109/L~31.3×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为85.3%~95.0%。

1.4治疗方法

1.4.1全身治疗:先根据脓液性状和临床经验初步估计致病菌种类,并初步选择抗菌药物,待药敏试验结果出来后,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对于发生感染性休克和败血症的患者给予全身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从而减轻中毒症状。

1.4.2病灶牙的处理:条件允许时及早治疗或者拔除导致感染的病灶牙。8例患儿中有1例患儿经给予抗感染治疗及全身支持治疗,并行病灶牙开髓引流等治疗后,发热、疼痛及口底肿胀等症状逐渐消退,直至治愈出院。其余7例患儿均在脓肿切开引流后病情稳定,且张口度等条件允许时处理病灶牙。切开引流术后的7例患儿中3例行病灶牙开髓引流术,4例拔除无保留价值的病灶牙。开髓引流术后的患儿出院时,嘱其出院后于门诊复诊,继续行病灶牙根管治疗。

1.4.3切开引流及脓腔冲洗:8例患儿中有7例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手术切口为平行于下颌骨下缘的切口,位于下颌骨下缘下1.5~2cm,对于脓肿范围较广泛的患者需要做多个切口。术中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以止血钳钝性分离,充分引出脓液,用0.01%苯扎氯铵溶液反复冲洗脓腔后置半管引流。脓肿切开后每天以0.25%碘伏溶液或者0.01%苯扎氯铵溶液反复冲洗脓腔,直至冲洗出的液体清亮。

2 结果

8例牙源性口底蜂窝织炎患儿均治愈出院,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引起口底蜂窝织炎的细菌种类较多。其中引起化脓性口底蜂窝织炎的致病菌,主要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织炎则主要为以腐败坏死性细菌和厌氧菌为主的混合性感染。本组病例中细菌检出率为71.43%,所能培养出的细菌仅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链球菌。

儿童口底蜂窝织炎如未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常使炎症迅速扩散,危及患儿生命甚至导致患儿死亡。尽管影响患儿口底蜂窝织炎预后的因素包括患儿年龄、细菌种类、病情轻重、治疗时机以及发生的并发症等,而早期诊断以及合理治疗仍是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口底蜂窝织炎患儿入院后应首先根据脓液性状及临床经验早期、足量、联合应用多种抗生素,同时行脓细菌培养,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调整抗生素的种类。儿童口底蜂窝织炎的急性期使用一定量激素,并给予患儿全身支持治疗,并注意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全身症状严重的患儿可小量多次输入血浆和白蛋白。对于因颌下区、颈部及咽旁肿胀而引起明显呼吸困难,经过全身抗感染、局部切开等积极治疗仍无法缓解症状的患儿,行气管切开,防止呼吸性酸中毒甚至窒息等严重并发症。本组8例中均未行气管切开。

儿童口底蜂窝织炎的治疗中切开引流至关重要。治疗过于保守,未及时作切开引流是导致严重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当患儿出现局部肿胀及疼痛加重,为搏动性跳痛,皮肤表面紧张发红,呈指凹性水肿;炎症累及多间隙出现呼吸困难和吞咽困难;或者急性化脓性炎症经抗感染治疗无效,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等时均应行切开引流。本组8例患儿中有7例行切开引流处理,未出现死亡病例。脓肿切开后每天以0.25%碘伏溶液或0.01%苯扎氯铵溶液反复冲洗脓腔,直至冲洗出的液体清亮。

需要指出的是,在临床工作中不应过分保守治疗。主管医生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及时与家长沟通,告知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

儿童牙源性口底蜂窝织炎均来源于牙齿的根尖周炎等牙齿疾病,及时有效地治疗这些牙齿的疾病可以有效预防儿童口底蜂窝织炎的发生。即使在已经发生口底蜂窝织炎以后,在全身抗感染治疗的同时,亦应及早对病灶牙开髓引流或者拔除无保留价值的病灶牙。及早治疗病灶牙甚至可以避免切开引流。本组病例中有1例患儿经静脉滴注抗生素,并行病灶牙开髓引流术等治疗后,发热、疼痛及口底肿胀等症状逐渐消退,未行切开引流。

综上所述,儿童口底蜂窝织炎的治疗中及早治疗病灶牙以及及早切开引流均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丁晨,姚迪.小儿重症口底蜂窝织炎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8):2871-2872.

[2]柳兆刚.口底多间隙感染30例临床分析[J].广东牙病防治,2012,18(2):92-94.

[3]马鹏涛.儿童口底蜂窝织炎20例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8(下):2064-2065.

[收稿日期]2013-10-29 [修回日期]2013-11-30

上一篇:糖耐量减低患者高甘油三酯血症—腰围表型与血... 下一篇:窄谱UVB联合中医治疗副银屑病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