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文言文实词教学

时间:2022-08-30 10:32:57

浅谈初中文言文实词教学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尤其是文言文的实词词义就成了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主要障碍。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力求一些既符合文言文自身特点,又符合中学生心理接受文言实词的教学方法,即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规律,抓住重点,并以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关键词】文言文;实词;归纳;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但许多学生仍感到文言文晦涩难懂,学起来枯燥乏味。学生阅读古文遇到的最大障碍还在于词汇,因为不理解某些古词古义就无法理解文章的句意和全文的意思。在词汇中,文言虚词相对较多,意义比较单一、固定、词义相对好把握。实词词义就成了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主要障碍。传统的教法存在的问题关键是实词教学效果不好,学生不易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力求一些既符合文言文自身特点,又符合中学生心理接受文言实词的教学方法。

1 掌握重点

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实词可分为六类: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和量词。学生对词性没有系统学习掌握,但对于六类实词的理解并不难,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需逐步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整理。

1.1 文言文中的名词,时间、地点、人物等名词古今变化不大;文言文中,数词是单独出现的,不像现代汉语,数量词基本上是同时出现,所以,解释数词时往往要加上相对应的量词;代词中的第一人称"我",在文言文中常用"吾、余"表示,第二人称"你"常用"子、尔、若"表示,而常用的文言代词有"之、其、者、此"等,代替上句中提到的人、事、物。

1.2 掌握文言实词基本规律

(1) 古今异义

一种情况是词的结构古今不完全相同。古代汉语中固词以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中词以双音节为主。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词(或双音节结构的词组)因语言习惯,学生很容易将文言文中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词或双音节结构的词组错判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例如:"牺牲玉帛"《曹刿论战》中的"牺牲",指的是祭祀用的牲畜,而现在的含义是为正义而献身。

第二种情况则是作为一个词(书写形式)并没有变,从表面上看古今都在使用,但其词义,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如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辨日》一句中,"去"作"距离"讲,"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中,作"离开"解释,与今天的"到某个地方去"意义完全不同,这是词义发生了演变。在教学时要把这种情况当作重点和难点。对学生反复讲清楚,以期学生能真正领会和掌握。

(2) 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如"度"字,在"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中作"量"解释,在"吾忘持度"《郑人买履》中作"尺码"之意。这些都是课内所见的,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来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对文言文篇章的翻译理解也就容易得多了。

(3) 通假字的运用

在文言文实词教学中,还要注意通假字的运用。所谓通假字是指通用字和假借字的简称。凡两个读音相同或相反,意义也相通的字,古时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这样的字叫做通用字。如"反"通"返","知"通"智"古汉语中的某些字,如果用它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不能解释时,我们就应该考虑它是否是通假字了,况且许多字在古汉语中已成了通用的通假字了。如:亡──无、尔──耳、见──现、说──悦、直──值、反──返、曾──增、女──汝、衡──横、有──又等。中学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并不多,如果平时多加积累,对文言文的翻译理解也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总而言之,凡遇到通假字时,切忌"望文生义",必须"破字求义"

(4)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指古汉语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其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词类活用常见的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如 "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犬"用作状语,"像狗一样"之意。使动用法如"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苦、劳、饿、空乏",意动用法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握这种语言现象,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归纳

2.1 反复诵读,品位词义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是整体感知语言的有效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反复朗读能领会文章的旨意。诵读越多,越能触类旁通。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我们可以结合文章所反映的时代和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因此朗读仍然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学习《小石潭记》中的"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如果从学习文言文知识的角度,教师会重点讲"清"的词义,然而从品位语言的角度,则应重点品评"清"的丰富内涵。柳宗元一再遭贬,心情抑郁,看到如此幽深冷寂的环境能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吗?这"清"既是环境的特点,也是作者内心的写照。这样品味,就能入情入理,准确理解词义。

2.2 系统归纳,积少成多

面对繁多的文言实词,如果只是一味地教和学,而缺乏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学生就会茫然无绪,以致前学后忘。我们知道,实词的数量虽多,但它是散布于各篇课文之中。如果我们注意了整理和归纳,就可以化多为少。也就是说,每教学一篇课文,对应该掌握的实词,可要求学生抄在卡片上或笔记本上,并附上义项和例句。大纲要求"随时收集、积累语言材料",学习文言文更应重视培养积累的习惯,只有不断积累,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聚细流而成江河。

积累常用实词,要特别留心课本注释。一般情况下,中考命题组不是由研究古代汉语的专家们组成的,因而在命题时他们往往会从课本的注释里挖掘命题素材,这样比较稳妥,不至于出现分歧和争议。因此,我们一定要非常重视课本注释,如有分歧,也应尽量采用课文注释的说法。

毫无疑问,初中文言文教学是个系统的过程,不能忽视对虚词、句式等方面的传授,但实词教学应是文言文关键和重点。只有抓住重心,讲究方法,才能既适应了新课程的标准,培养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事半功倍地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

上一篇:《陌上桑》与《威尼斯商人》喜剧性之比较 下一篇:广西、海南方言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