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性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临床疗效研究

时间:2022-08-30 09:34:04

高血压性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临床疗效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比较两组之间治疗3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76.6 % , 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 高血压性脑出血; 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4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087-01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因创伤微小便于操作,可在病房或手术间中进行,已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我们于2006年6月~2009年12月间,应用该方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及随访,总结报告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1.1入选标准

①.CT确诊为幕上脑出血:基底节区、丘脑、脑叶出血或合并破入脑室;②.出血量在30~80毫升;③.发病年龄≤80岁;④.瘫痪肢体肌力≤3级。⑤.有高血压病史。1.2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严重的心、肺、肾等疾患;②.遗留有同侧肢体的功能障碍;③.凝血机制障碍或溶栓后脑出血、外伤性脑出血、血管畸形出血、肿瘤性出血;④.单纯脑室出血;⑤. 起病超过72小时。

1.3研究对象

本项研究入选206例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其中治疗组94例,其中男72例,女22例,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及相关治疗和康复治疗;对照组112例,其中男83例,女29例,行内科保守及康复治疗。两组年龄、Barthel指数、出血部位、出血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4治疗方法

治疗组:实施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微创治疗采用北京万特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依据CT片用玄弧定位法确定穿刺点,根据血肿大小选择合适长度的穿刺针。穿刺针避开局麻点1-2毫米,在电钻动力驱动下钻穿颅骨及硬脑膜后,换上钝圆头针芯,手动将穿刺针插至血肿边缘,拔除针芯,盖上螺帽,侧孔接引流管,用5毫升注射器用适当力度抽取血肿液化部分,由浅入深进行低压抽吸,之后插入针形粉碎器,用冰生理盐水或常温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血肿腔,必要时结合振荡手法抽吸血肿,待冲出液变淡清后注入含尿激酶2~5万单位的生理盐水2~5毫升,夹管4~6小时后开放引流;如果在抽吸清洗过程中,有新鲜血液流出或怀疑再出血,马上侧孔注入立止血1~2卡氏单位,手术终止,稳定6小时后再冲洗引流。一般首次抽出量为血肿量的30%~60%左右,复查CT结果决定重新冲洗次数及引流时间 ,如果复查CT血肿消失或血肿只有10~20毫升左右即可拔针 。CT片显示有脑室系统梗阻的病人,术毕根据血肿抽吸情况,穿刺针定位在脑室内或行侧脑室引流术。

对照组:予脱水、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及对症支持治疗。

1.5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3个月后按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标准对两组进行疗效评定[1]: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 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 左右;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多18% 以上;死亡。以显著进步和进步为有效。

1.6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1.χ2=11.53, χ20.05(4) =9.49, 结论:P

2.χ2=6.88 χ20.01(1) =6.63, 结论:P

2.2 两组病例出院后随访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评估(见表3)表3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评估

P

3 讨 论

本研究表明,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

研究证明:脑出血后引起的神经系统损伤主要是血肿的占位效应造成的脑组织直接受压及血肿周围组织水肿引起的继发性脑损伤,血肿周围组织水肿和继发性神经元损伤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2]。因此,尽早清除颅内血肿可达到降低颅压.减轻凝血酶,血红蛋白及其降解产物所致的脑水肿及神经毒作用[3]。

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操作简单、创伤极小、感染机会少,针型血肿粉碎器可将液化剂均匀地喷射到血肿部位,以利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使受压的神经元有尽快恢复的可能,血肿清除和脑组织复位同步,真正达到了“微创”的效果。资料表明,病死率由内科疗法的24.5%~81.6%[4]及神经外科中、小骨窗手术病死率22.5 %、大骨窗死亡率34.2%[5],下降到了8.1%、13.9 %、19.5 %[6]和14.6%[7],其临床效果已得到众多学者认可。

总之,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操作简便,适应症广,临床疗效肯定,能缩短住院时间并有效降低住院费用,有CT的基层医院均可开展,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5).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2] 张新江,方思羽,张苏明.对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存在缺血性损害的再认识.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2001.9(3):169.

[3] 郑国庆,黄汉津,王小同.脑出血后凝血酶的作用与抗凝血酶治疗. 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2005.13(3):199-202.

[4] 韩仲岩,唐盛孟,石秉霞.实用脑血管病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92.

[5] 郭希文,苏杭,陈继民,等.中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个体化设计(附102例报告)[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2,7(2):87-88.

[6] 郭玉璞,王文志,李允德.中国脑血管病治疗专家文集[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231-234.

[7] 刘学东,王宏典,王卫东.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患者继发脑水肿和神经功能缺损改变的影响[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4,44(4):22-25.

上一篇: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6例临床治疗分析 下一篇:中西结合治疗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