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08-30 08:32:58

摭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原因;学校;家庭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2―0021―01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当前,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他们外出务工、经商,把子女留在原住地并委托给其祖辈或其他亲戚照料。这些留守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留守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 家庭原因。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孩子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学生与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可见长期分离使亲子关系出现障碍。留守学生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无论是隔代监护还是亲戚监护,在监护上都存在很大的盲区。他们遇到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时,无人倾诉。

2. 学校原因。多数农村学校注重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升学率,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及心理健康的教育。大多农村学校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制约,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问题学生学校通常施以惩罚性的教育,难以真正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3. 社会原因。留守学生处于弱势地位,在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自卑等心理,不愿和人交往,如果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留守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社会环境复杂,父母远在他乡,得不到关爱、正确引导和有效管理,极易受学校周围不良因素诱惑,使一些留守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4. 自身心理特点。个性特征倾向。大多数留守学生都是隔代抚养,代沟影响明显,留守学生不能同祖辈有效沟通,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甚至对祖辈产生逆反情绪,不听教导。依赖心理较强。留守学生多由祖辈抚养,祖辈思想观念较陈旧,会对留守学生过分地照顾与保护,对他们百依百顺。加上父母常年在外,总觉得有愧于孩子便给钱以补偿,满足学生的所有要求。越轨现象严重。 农村留守学生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造成一些极端的后果。

二、如何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 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留守儿童心理上的体贴与温馨,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情感,营造和谐大家庭氛围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教师本身应该注重身教多于言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每个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无处不在,以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其次,学校要组织班主任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和跟踪管理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管理。

第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

第四,注重对留守儿童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培训,使他们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家校结合以更好地教育孩子。

2. 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首先,提高沟通频率,最好做到每个星期或至少半个月交流一次;其次,在沟通内容上不仅仅学习,还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

3. 留守儿童自身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留守儿童本身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学会正确应对挫折和逆境,培养坚强意志,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从而使自己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上一篇:《星动亚洲》:一个中国模式的“韩国漂流” 下一篇:“伟人班”对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