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做怎样的教师

时间:2022-08-30 07:10:24

我们应做怎样的教师

常常听到这样一个词――来料加工,意思是教育就是一种加工,是对学生的加工,认为我们所教的学生良莠不齐,“好料”自然会培养得令人满意,反之则不然。特别是艺术节比赛后成绩不理想时、歌唱中总有几位学生五音不全时、课堂上总是那几个学生不守秩序时,则会更多地听到:这些学生都是“麻袋上绣花――底子太差”,不是“我”的问题,我们所做的只是“来料加工”而已。

确实如此吗?我不禁疑惑。教师从事的不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职业吗?我们的责任就是培养人,但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因材而施教?我们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承担哪些职责,才能应对学生的挑战?在参加了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举办的省音乐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一次教研活动后,我的困惑迎刃而解了。

那天,杭州市聋人学校的陈姗姗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两节舞蹈课。

第一节课,陈老师带着孩子们向大家展示手语舞蹈。耳边响起《梦想天堂》的音乐声,陈老师带着孩子们用优美的舞姿向我们展示着,让我几乎已经忘了这是一群失聪的孩子在舞蹈。他们清澈的眼神散发着聪慧的光芒,纯真的微笑告诉我们他们无忧的心情,我深深陶醉在这份快乐之中。接下来,陈老师要求孩子们将《梦想天堂》的歌词读一读。听着孩子们费力的发声,我不由地想到他们听不到悦耳的歌声,听不见众人为他们的喝彩声,听不见一切来自大自然的美好声音,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

第二节课,学习集体舞“快乐的小蚂蚁”。教师开始讲解游戏“小蚂蚁搬食物”的规则。第一次游戏,全体蹲下出左脚走路,到目的地把食物搬回;第二次要求如上,但要排成横排走;第三次排成竖排,每位同学还要抓住前一位同学的脚来爬,这就需要全体学生的高度协调合作。经过多次的演练,学生们终于顺利过关,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孩子们是怎样准确无误地“听”懂音乐的?在“快乐的小蚂蚁”音乐响起时,陈老师请学生们拿起气球,将气球紧贴着耳朵,感受音乐振动时的波纹。接着边打手语边问学生:“音乐节奏是怎样的?速度是怎样的?”学生们争着比划着告诉老师他们所“听”到的音乐。大家在教师的引导下把音乐的感觉记在心里,然后随着教师的手势及要求,快乐地随着音乐将队形变成一字形,变成z字形,变成圆形。陈老师不时用脚在地板上重重地跺着,用夸张的手势连说带比划,以便让学生能“听”懂她的意图,豆大的汗珠不时地从她美丽的脸庞落下。学生们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他们在游戏般的学习中得到了最大的快乐……

陈老师的课,给我留下几点启示:

1.教无定法,以学定教。课堂上,教师巧妙地通过气球让学生“听”到音乐震动的波纹,了解乐曲的速度,并通过自身的动作、表情让学生了解音乐的情绪。这就告诉我们,教是为学服务的,为了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教师应潜心钻研适于每一个教学对象的教学方法,以学定教,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帮助和提高。

2.面向全体,寻求发展。教师应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陈老师利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合作,只要有一人不协调,整个队伍的行进就会成问题。也正是在面向全体的游戏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获得了展示与提高自我的成就感。

省音乐教研员吴锐淼老师告诉我们,就是这位老师,带着他们学校的学生参加全国少儿舞蹈比赛获得了金奖,那可是与正常孩子同台比赛的部级赛事!我们不难想见陈老师在培养学生时的艰辛,这也给了我们更多的积极的暗示和提醒,我们完全可以学会情绪的自我管理,学会对他人的宽容、学会对事业的热爱,每位学生都具有无限的潜力,我们完全可以做得好一点、更好一点。

上一篇:让音乐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下一篇:课堂活动+教师定力=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