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师对决好学生”告诉了我们什么

时间:2022-10-06 02:19:21

“好教师对决好学生”告诉了我们什么

“张老师,你班小魏好像与王老师发生了冲突,你快去看看吧!”我刚下课夹着书走进办公室,还没有来得及洗手,对面的顾老师就来了个友情提醒。“不可能吧!小魏可是公认的好学生,期中考试全年级第三的尖子生,班上的学习委员,能与老师冲突?教物理的王老师更不会有问题了,他有着近30年的教学经验,不仅以勤奋敬业、尽职尽责,所教班级学生成绩优异而广受赞誉,更以诲人不倦、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而闻名。这样的老师和学生也会发生冲突?”我心中充满了疑惑,不由得瞥了顾老师一眼,本想放下书本拿起水杯休息一下,可再看顾老师也不像开玩笑的样子,于是极不情愿地放下手中的书本,到王老师那儿去看个究竟。

还没有走近物理办公室,远远地就看到小魏耷拉着脑袋站在办公室门外,我心中不由得一紧,“看来事情还不小呢!”再看,王老师正与小魏的爸爸在交流。只见小魏的爸爸满脸歉意,随着王老师在作业本上的指点而不断地点头并低声附和着,欲说还休又有点尴尬。而王老师则满脸严肃,这在以往是不多见的,好像是怒气未消而又极力控制的样子。看见我进来,王老师如遇救星,摊开作业本叹道:“现在的学生真难教啊!”

事情原来是由家庭作业引起的:昨天王老师课后让课代表抄了五道作业题,并发了两张活页测试卷,要求学生第二天晨读课之前交过来,以便批改。第二天王老师一早就来到学校,他想在下午第一节课前把作业改好,以便于下午上课评讲。可改着改着,王老师发现学生做得很马虎,不仅字迹潦草而且错误率也很高,心中的怨气不由得就上来了,尤其是改到小魏的作业时,竟然发现了试卷上有一行很不雅的诘问:“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也是人啊,你布置这么多作业,我们还睡不睡觉啊!”这下王老师不由得怨由心生、火冒三丈:“你们也太不懂事了,遇到教材中的重点,作业多点怎么啦?哪有学生不做作业能提高成绩的?我这么辛苦为谁啊?”于是便有了前面的冲突。

看看鬓发染白而又怒气未消的王老师,再看看两份试卷及委屈的学生和一味地表示歉意的家长,我也陷入了困惑:好学生与好老师怎么也会有矛盾呢?这事该怨谁呢?……

类似的事例在我们生活中也很常见。由于没有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和应有引导,在事情发生后又往往采取处理非原则性问题时常用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以至于时常发生类似的故事。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即使是非原则性的小事,也渗透着教师的教学观和学校的教学评价管理观。上述教学案例可给我们三点启示:

一、必须改变以学生分数决定教师业绩的评价观

长期以来,唯分数是论的考核与评价方式固化了人们头脑中业已形成的陈旧观念:所教班级分数高的老师就是好老师,所学科目得分高的学生就是好学生。为了让学生取得高分,一些教师肆意给学生加压,每天作业是大抄加小抄,活页加讲义,且自己还心安理得地认为自己以前就是这样教的,自己这样做是为了学生,是工作认真敬业的表现。其实,对教师而言,你有权要求学生学习刻苦,但无权让学生因学习而整日痛苦;对学校领导而言,应知道单纯凭借学生的考试分数很难体现教师的工作业绩,因为教师的工作是一个教书与育人的结合体,教育是技术更是艺术。上述案例中,王老师为了捍卫自己的“好教师”形象,不是通过向同行学习的形式来取长补短提高自己,而是通过大量练习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以证明自己的优秀。这表明,单纯以学生的分数来评价教师,只会让师生关系变得紧张,有时甚至还会影响教师同行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提高。

二、必须改变教师主宰学生学习的课堂观

教师能力提高与学生负担减轻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师应通过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绩效,把课后作业的减负与课堂教学的增效结合起来。上述案例中,王老师仍然崇尚“教师是讲的主导,学生是练的主体”这一传统教学方式,在错误教学观支配之下,他错误地认为自己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就越多,学生练的遍数和次数越多,考试成绩必然就越高,因而也就自然而然地把压作业当成提高学生成绩的不二法门。当学生产生反感抑或是对立的情绪时,他也就自然地把如何提高学生成绩这一科学问题上升到是否服从老师教育这一道德和情感问题上,甚至上升到学生是否守纪这一规则问题上。此时由于教师忽视了自身在教学方式上的失误与极端,客观上就造成了自身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这一当下普遍存在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是教师走进新课程,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绩效,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学会学,用课堂的高效减轻课后练习的重复低效。

三、必须改变师生间单向信息传递的教学实践观

师生间必须建立和谐的沟通方式,实现心的相融。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坦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新课程要求教师真心付出、真情投入,倡导通过有效沟通引导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生活中人们之间的有效沟通则可以消除误解,达到心理上的认可和相融。上述案例中学生之所以采取诘问的方式对老师表达不满,原因之一在于师生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由于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没有认识到有效沟通的重要性,双方都基于自己的角度和立场作价值判断,学生不能把自己的真实感受通过恰当的形式传递给教师,教师也简单地认为自己的做法理所当然,一旦双方发生认识上的偏颇,必然形成一个情绪的“堰塞湖”,冲突也就在所难免。“最痛苦的莫过于误解,最快乐的莫过于理解。”由痛苦向快乐转化的前提条件便是有效的沟通,而不能一味地认为“我是为你好”就可以理直气壮。王老师如果在布置作业时来份声明――本节是教材中的重点,今天作业多了点,让大家辛苦了,老师心里有数,就可有效化解学生的不满与对立情绪,更容易把自己好的愿望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自觉行为。

众多的成功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只有学生认可的老师才是真正幸福的教师,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老师才能称得上是优秀的教师。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

上一篇:“父严”是又“母慈”是班主班 下一篇:如何在课堂中关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