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社会排斥的相关研究

时间:2022-08-30 05:29:29

心理学中社会排斥的相关研究

摘 要 关于社会排斥的研究有很多,许多都是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而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社会排斥的并不多。本文章将以往的研究从其定义、受排斥者表现及其应对方式出发,进行了总结归纳,以求梳理出一条关于社会排斥应对的理论。

关键词 社会排斥 表现 应对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实际生活中,人既不会独立于他人而存在,也不会简单接受别人所施加的影响,人永远存在于有形、无形的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之中。正因为有了这交互作用,才产生了竞争,进而产生了排斥行为。所以对于社会排斥的研究近些年在我国开始受到重视。

1 关于社会排斥的定义

排斥的基本含义是不相容、使离开或不得进入的意思。Williams认为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是指个体或群体忽视和排斥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排斥已被证明跨越历史和文化而存在,而且它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次 (Williams & Zadro, 2001)。排斥是普遍存在的,在几乎所有的人际关系中,无论是亲人、同事,或陌生人,我们所有人都可能成为一些排斥形式的受害者(target)和实施者(source)(Faulkner, Williams, Sherman, & Williams, 1997)。

国内杜建政和夏冰丽(2008)对社会排斥的概念做了系统的总结,将Baumeister、Twenge以及MacDonald 和Leary的理论进行了整合,认为社会排斥是由于为某一社会团体或他人所排斥或拒绝,一个人的归属需求和关系需求受到阻碍的现象和过程。其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排斥、拒绝、孤立、无视等。

到目前为止,心理学理论对社会排斥的分析主要局限在侵犯行为上。侧重于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环境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作为心理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社会排斥的煽动阶段,在这一阶段排斥动机产生与否通常是和个体和人际冲突的定义和描述有关;第二阶段涉及个体从前的社会学习经验,并决定社会排斥行为倾向是否会成为个体应对环境刺激的优势反应,即判断阶段,与排斥行为有关的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开始发挥作用;在第三阶段中,即反应阶段,人们会做出不同的反应。

2 受到社会排斥的表现

2.1 更侧重对当前的关注度

受到排斥的人很难去思考未来,不能想象复杂的未来。当让这些病人造句,他们几乎不会用将来时造句。思考与时间间隔有关。研究表明,有价值的思考是一种高级行为,它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如果社会排斥引起解构状态的发生,那么被排斥的被试应该更多地关注当前而不是未来。

2.2 混乱的时间观念

根据一些调查,发现被排斥的人总是逃避并且不去思考未来。这就使得人们在时间观念上产生混乱,总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当要求被试估计过去多长时间时,被排斥的人总是过长地估计这个时间段。时间观念也可能会由于方向而产生错乱。在许多环境下,人们可能低估了时间段。Csikszentmihalyi就用“流”来描述时间的流逝,所以当人们专心某些事情时,总感觉时间过得很快。

因此,我们预测被社会排斥者应当是有着混乱的时间观念。也就是说被排斥的个体总是过长地估计已经过去的时间,他们总感觉时间过得很慢。与此相反,并不像不被社会排斥的个体那样,有些人总是进行有价值的思考活动,所以他们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很快。

2.3 认为干什么都是毫无意义的

被排斥的人拒绝有价值的思考,总爱解释些东西,认知比较死板,他们总是以狭隘的思考方式与人交流,并且很少会去思考,总是认为生命中没有什么值得留恋。Rogers认为不去认真地思考会引起自杀的倾向。社会排斥有着相似的精神状态,他们总是缺乏交流,总感觉干什么都毫无意义。K. D. Williams认为排斥是有其存在的价值的,因为他们会忽视不文明行为和无价值地活着。通过一些研究,K. D. Williams和他的同事们发现被排斥者总认为他们的存在总是受到恐吓。

有价值的思考对于自我意识和情感都是很重要的基础,自我意识和情感可以解释当前的情况,以此作为依据。从一个较简单的层面来说,有价值的思考会令人厌恶,因为当人们去思考为什么别人会被拒绝时,其答案的可能性有很多,进而影响着自己。逃避有价值的思考对于逃避自我意识和情感困惑是很重要的策略。

2.4 心情低落

当人们在某种行为刺激下,首先受到影响的是情绪。受排斥后,人们总会消极地对待一切,心情沮丧。这些人比较不受管束,认为理解他人并没什么必要,因为他们认为他们的命运并不掌握在他们的手中。Baumeister发现消极地看待未来是为了逃避自我意识。一个被拒绝的人可能通过不去思考来降低痛苦情感的产生,其会根据其经验来判断。

2.5 情感缺失

对于情感缺失的一种简单的解释就是参与者不愿去承受痛苦。他们认为如果他们遭他人拒绝之后会痛苦,这样会很丢脸。他们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完全关闭自己的情感,那么他们可能会毫无感情,避免情感回应。

2.6 逃避自我意识

社会排斥可能导致人们避免自我意识。被拒绝或是被排斥可能更多的是关注个人,而不是群体和被社会排斥的特征。因为大多数人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满足自己的社交需要,社会排斥的经历意味着他们自己出错了。自我意识状态下仔细思考他们的缺点可能是很令人厌恶的。因此被排斥的人应该想通过防御来避免自我意识。

3 受排斥后应对的策略

人们在遭受到排斥后,都会采取相应的反应。Williams认为其行为可以被分为两大类:一是尝试加强相关需要(归属、自尊、共享理解和信任),导致亲社会行为;二是尝试加强控制的效能感和被有效的重视,导致行为。我们将其总结为四种表现,即攻击、倒退、升华和冷漠麻木。

3.1 攻击

攻击应对是伤害那些排斥和社交排挤他们的人。Downey等人认为RS得分高的人和仅仅把希望寄托在爱情上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会更有侵犯的倾向。但排斥的应对具有特殊性,其比较隐蔽,表现为言语冲突、冷暴力、不文明行为等。比如,冷暴力的特点是缺少眼神的接触和交流,最普遍的感受是使愤怒感显著增加,归属感、掌控感和存在意义感的显著减少(Williams et al. 1998)。在冷暴力后自尊感会受到威胁;低自尊感的个体更可能会对冷暴力采取报复行为。

这是一种无理智的消极的、带有破坏性的行为,可针对他所认为的排斥源而发,也可泄怒于无关的旁人或者折磨自己,甚至自杀。

3.2 倒退

所谓倒退就是对受排斥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形成成熟的倒退现象,甚至退化到小孩般的幼稚动作。并且长期地受到排斥,信心全无,人们会将痛苦的记忆从潜意识中排除出来,压抑到意识之中,以减轻受排斥后的痛苦。并会在思想上麻痹自己,将某些行为合理化,作为精神上的寄托,以某种借口来掩饰这种受排斥的现象。而在旁人看来,这些理由都只是借口罢了。

倒退也可能会导致对现实的幻想,将自己封闭在自己设想的世界里,忽略他人的感受,或者以理想中的某人自居,通过模仿他人的思想、言论、行为乃至衣着等,在心理上分享他人的成功,以冲淡自己对现实的不满。

3.3 升华

升华是人遭受排斥后,最具有建设性的一种积极反应,其含义为:把敌对、悲愤等消极因素化为积极动力,做出更有意义的成就。这种情况往往会发生在那种有毅力、成就感强、心态平和的人身上。他们会为达到目标,而加倍努力,或者选择其他途径,最终达成目标。

3.4 冷漠麻木

麻木可以避开悲观情绪,预防孤立影响和消极情感的发生。这种状态被描述为认知解构(cognitive deconstruction)的一种,其特点不仅是一种情感的缺失,而且还可以改变感觉,无价值的联想和懒散。这种状态会对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对排斥漠然视之,对未来一无所求。

参考文献

[1] 杜建政,夏冰丽.心理学视野中的社会排斥[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981-986.

[2] Allen, N. B., de L. Horne, D. J., & Trinder, J..Sociotropy, autonomy, and dysphoric emotional responses to specific classes of stress: A psychophysiological evaluat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96.105:25-33.

[3] Baumeister, R. F. Suicide as escape from self. Psychological Review,1990.97:90-113.

[4] Baumeister, R. F., & Leary, M. R.. The need to belong: Desire fo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s as a fundamental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5.117:497-529.

[5] Snapp, C. M., & Leary, M. R.. Hurt feelings among new acquaintances:Moderating effects of interpersonal familiarity.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2001.18:315-326.

上一篇:谈影响主持人成长的因素 下一篇:卜奎流人诗歌及其审美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