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对当今我国市场经济社会的启示

时间:2022-08-30 05:10:44

老子思想对当今我国市场经济社会的启示

[摘 要] 本文列举了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道德呈现出多种失范现象,分析了道德失范的原因,提出重新审视并借鉴老子思想的意义,并将其运用于化解精神危机,以提升精神世界,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 市场经济社会 老子 和谐

市场经济现代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它又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由于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盛行,亡具理性的滥用以及将自然界作为征服、索取、战胜的对象的天人二元的思维模式的膨胀终使环境出现了问题和危机。这危机的承担者既包括人类自身,又包括外部自然。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发展并不是万能的,在现代化进展的同时,已经出现了某些人贪欲膨胀、腐败犯罪等现象以及环境破坏、传统文化流失、价值观念失范等现象。私欲膨胀、人欲横流、争名夺利已成为现代人迷失本性的个重要特征。老子在三千多年前就反对无止境追求物欲的满足,而讲究精神世界的提升;反对以人为的方式扭曲心灵与自然,主张效法自然。这为化解今日之危机,提供了良方,这对“重建精神家园”提供了精神食粮。

一、我国市场经济社会存在的道德缺失现象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两面的,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城乡繁荣,物资丰富,交通通讯事业发达,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很大提高。社会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国际形象大大提升,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之快世所罕见,这一点有目共睹。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因此钻空子、投机倒把现象也屡见不鲜,整个社会人心浮躁不安。

1.掠夺式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把自然看成一种供人类征服驱遣的对象。无视自然规律,滥垦滥伐,大兴水利工程、移山平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抽水开渠、物种移植,掘地开矿。汽车尾气,工厂废气,废水, 废渣的排放,大量城市垃圾的堆放,各种农药,化肥的使用等,使饮水、空气、土壤等自然资源被污染,破坏并不断退化。把有毒物质排注于土地、河流和海洋中,把有害气体释放到空中,使得水、陆地、空气中的辐射量增加,反过来污染动植物等饮食资源并毒害人类自身。布达佩斯俱乐部的英国哲学家彼得?罗素(Peter Russell)说:“从全球的视角看,我们的文明是一种疯狂的文明,是一种极具剥削性的文明。很难说我们对生物圈的影响是良性的。”现代工业以其强大的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等科技手段构筑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导致了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恶化,是自然本质发生了变异。现代工业寄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享受,也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空前的威胁,是人们总是处于两难选择的困惑中。

2.社会中的道德缺失现象。社会道德的败坏使各种人为谋取私利不断做出伤天害理,骇人听闻的恶行。如毒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为了食品的外观,放色素,为了增加口感,放各种添加剂,为了食品的保质期,放防腐剂,为了增加重量,往肉里注水,且不说遍地的假冒伪劣产品。数量不少的人为了满足个人私欲从事抢劫、诈骗、贪污等危害社会的犯罪恐怖活动。在整个社会日益市场化,人类本身在追求利益至上和资本的扩张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商品化,霍布斯(Thomas Hobbe)甚至断言“一切人反对一切人”“人是凶恶的动物,人对人像狼一样”

3.人自身的身心关系的不和谐。随着物质的丰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以其丰富多彩的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在现达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下,每个人都无时无刻不受到金钱,权力的诱惑,这就必然导致人对它们的向往和追求,于是在无尽的欲望和有限的满足之间就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并导致人们内心的无尽的痛苦和烦恼。

二、道德失范的原因

1.对上述一些道德失范现象的存在,有些人将其归咎于市场经济本身,认为这是经济发展初期的必然代价。但多数认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时也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与道德并不冲突。主要表现在: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具有道德的合理性。普遍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规律。因此,市场经济并非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现象,而是纵跨了几种社会形态的经济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原则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是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必然是在坚持等价交换。尊重物质利益原则的同时,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统一起来,社会主义道德性质必然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与社会进步要求的集体主义精神的统一,从而真正实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经济尺度和道德尺度的真正统一。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具有道德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型经济,是主体多元型经济,因而很难完全避免商业投机行为。但是,规范的市场经济同时也是公平竞争型经济、质量效益型经济和法制纪律型经济,是文化含量越来越高的经济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模式,其运行秩序要求在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道德价值之中实现,所以道德必须介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成和运作过程,并在其中发挥充分的调控作用。与此同时,人们选择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在人们选择市场经济的目的中,就已经包含了道德上的根本要求。市场经济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当代社会,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性、广泛性和频繁性越来越显示出道德对社会的深刻影响。因而规范经济行为不仅成为法律频频涉及的热点,也成为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市场经济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

(3)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相互促进、共同生长。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道德观念的变化和发展。从人类道德发展的大趋势看,道德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趋于进步的。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断得到完善,社会主义道德必然日臻高尚。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将日益成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新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弘扬这种社会主义的价值精神又成为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

因此,我们不应该单方面注重经济建设或道德建设,他们应该统合于具有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建设的大环境下, 我们所要建立的道德体系,应当是适应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同时又引导和超越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而经济的建设也应该是在道德体系所容许的范围内有序有度的发展。

2.任何事物的生长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市场经济也不例外

(1)社会历史条件发展的有限性,决定了发展必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马克思说到,技术的胜利似乎以道德败坏做代价的。

(2)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生产只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广大多数人民的正当利益。

(3)人类自身本身利益增长的过程也是不断付出代价的过程。

三、老子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这些道德失范现象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果不适时加以控制,最终定会冲击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安定,造成巨大的社会损失。在长期被忽视的古老传统中,蕴藏着现代人所需要的智慧。其中老子的智慧,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指导意义。

1.建立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老子的核心思想是自然无为。自然,是依事物的本性自由伸展的状态;无为,则是顺其自然而不含有人力之强加妄为的意思。但自然无为,并不一般地排斥人为,所排斥的只是违反自然而随意的强加妄为的那种人为。老子认为:“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第十六章》)“常”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认识并遵循事物的规律是明智之举,不尊重自然规律的妄自作为必然会导致危害环境的恶果。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虽然人类较之古人对自然规律有了更多的认识,但不时有妄为的行为。老子的“妄作,凶”的警告应该成为生态文明观念的核心内容。那如何处理已经破坏的环境呢?老子告诉世人:首先,“知止不殆”,停止对自然的继续破坏。其次,无为。老子认为,事物自然发展的状况是最好的,如果万一遭遇了破坏,用“自化”、“自正”、“自朴”进行自我修复,人们不要轻易地加以干涉。最后要人们“辅万物之自然”。对破坏严重、很难恢复的环境,老子提出“辅万物之自然”,要根据自然规律办事。例如采用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的方法等。

2.建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微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第四十九章》)老子告诉世人,人与人相处要宽容,要有一颗善良,慈爱的心去对待别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老子第六十七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老子第六十四章》)所以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发扬慈爱宽容,豁达大度,互惠互利的精神,尊重别人。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老子第七十七章》)惟有道者。”如今社会竞争加剧,财富、权势、力量对比严重影响着社会稳定,老子告诉世人要人道效法天道,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给予适当的照顾和补偿。,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使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了,基尼系数很高,看似贫富差距拉大了,产生了一些矛盾。但是我们发展经济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和谐,能够用更多的钱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随着社保,医保等制度的健全,一定能够使我国达到共同富裕,最终建立和谐的社会,这正是老子思想的一种体现。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运用中和之道,处理各种矛盾,调节各种关系,倡导“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第五十八章》)。也就是说,只有道德完善的人,才方正而不伤害人,廉洁而不妨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耀人;有完好的德行人世随俗,与世人融合,随俗方圆,入世而不随波逐流,出世而不超尘,与世人同舟共济,而且不断完善自我。做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老子第二十二章》)创造和谐相处气氛,实现人际和谐,促进全社会共同发展。

3.建立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老子第十章》)要人们形体与精神合一。现代人大多被物欲所迷惑,老子的教导无疑给人们提供了一剂清新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老子第十二章》)让人们对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的生活有了深入的认识,有利于减弱人的欲望,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面对人们为了权力,金钱,人们不惜劳心伤神,趋之若鹜的追求身外之物,老子告诉世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忘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后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第四十四章》)要人们不要舍本逐末,对待外物要适可而止,知足,直止。“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第四十六章》),要人们“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老子第十九章》),老子的话给于执迷于富贵的得失,名利的争夺的人们,似一贴清心丸,起到了警示的作用。他告诫人们要知足,不要陷于自我的膨胀之中,要超越于世俗功名,保持自己纯真的本性。

老子的观点补充了当代社会所缺失的那种朴素、纯真、本然和 恬淡的特点。

四、小结

老子人生哲学思想站在更高的层次,来看待人生的得失成败,反映了对纯真人性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对当今市场经济时代,调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正确的人生观的树立,人生目的和价值的认识,并最终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老子: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老子:道德经[M].徐澍。刘浩注译.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3]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 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

[4]刘俊哲 徐国艮:老子道家哲学的和谐观及其当代价值[J].中华文化论坛,2007(2)

上一篇: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理论综述 下一篇:论客户资源与企业的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