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校园规划的整体设计

时间:2022-08-30 04:40:52

浅谈大学校园规划的整体设计

摘 要:大学校园包含对空间和单体建筑控制要素,以及执行方法,提倡公众参与,建立一套可以不断完善的机制。尤其是使用的主体人群师生们的意见应当受到重视。校园建设也不是单纯的平面规划,更不是单纯的建筑空间设计,而是二者加上景观和外部空间形态,情感空间的综合体。在校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应把建筑,环境人结合起来,看作一个整体设计,使大学校园成为一个完整的结合体。

关键词:设计理念;文化;空间;结合;内涵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083-01

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一大批新学校、新校区在不断的建立。

校园建筑并不复杂,但这里孕育着莘莘学子的希望和梦想。这种包涵校园氛围的规划,较理想的做法是可将城市设计的方法引入校园设计。在此过程中,重点并非是规划与设计具体形态的建筑,而是一整套游戏规则,这里包含对空间和单体建筑控制要素,以及执行方法,提倡公众参与,建立一套可以不断完善的机制。尤其是使用的主体人群师生们的意见应当受到重视。老校区的整合,应使建筑在功能上的不足得到弥补,整合建筑内外空间,并使不同年代的建筑生动的融和一起。且除功能和形式,更应该精神和文化内涵,所以提出了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整体观。

随着高等教育理念的变化,学校严格强调高校内各大功能分区,事实上已不能满足对学生、老师的使用要求。而要使各功能区域之间相互交融、渗透,就必须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新校区规划中传承大学文化、地域特色,反映各自学校人文精神和特色的校园环境。生态环境:随着校园的大规模建设,规划设计中应结合自然和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护和构建校园的生态系统。创造生态化、园林化的校园环境。

要有文化氛围,又要走向开放化。一方面,后勤市场社会化管理为校园建筑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对规划布局和交通管理的影响。 “共建、调整、合并、联合”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八字方针,其目的在于资源优势互补及多学科的综合为大学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因而校园设计将有必要加强教学中心区的集中布局,改革各系封闭独立环境的布置,以利于资源共享和学科交流可以个体独立,大体集中的布局模式达到高效,便捷的智能性教学环境。

早期现代校园其主要特点是建筑群围绕一个中心广场形成严整的轴线关系广场四周柱廊相连,图书馆或其他主导建筑位于轴线一端。

对传统中心广场布局的优化,现代校园强调人性化空间。因而可以摒弃早期校园中心广场规划布局中严谨的轴线关系,冷漠感和非人的尺度,在保持与阳光绿化接触的开阔空间的同时,以软硬铺地相结合,宜人尺度的室外、家具、灌木台阶,以及非对称布局围合的交往空间,使之成为不仅仅供大型集会,且供平时休闲读书的富有凝聚力的校园中心。

内外部空间的交融,强调空间的交往性。大学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职能的教育场所,也是陶冶性情、全面发展的生活环境。其外部空间设计可学用“建筑融于园景”。使外部空间成为建筑空间的延伸,在内部空间设计可学用“园林融入建筑”,使人身在室内犹在室外园景中,随时可以享受绿化生态环境。

一所理想的大学校园应当有美好的物质环境组成,应使其结合得相得益彰,富有整体和统一性。一个吸引人的,有感染力的,能够潜移默化地教育改造人的大学校园,一定具有典型丰富的情感空间,与物质空间组成大学校园的全部。正是这各种的情感空间的组合,构成并决定了我们对一所大学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总体印象,其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因此,人们的习惯思维中建筑设计是静态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空间成为建筑师最常用的词语,表现图成为建筑设计时表达意向最常用的手段,但如果我们暂时把关注的静止的建筑转变为建筑中场所的情景及场所中活动的人们与人们的活动。关注人们和建筑的整体性,校园将更具有完整性和统一性。

大学校园建设不同于普通的单体建筑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规划,有其特殊性,第一,它不是单栋的建筑或建筑综合体,而是数万栋数十万平方米多种功能非单一用地的大量建筑单体的集合,第二,它不涉及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因因素,几千至几万平方公里的城市资源配置,而是功能线索相对单纯,用地规模在几十至几百万公顷的综合设计。校园建设也不是单纯的平面规划,更不是单纯的建筑空间设计,而是二者加上景观和外部空间形态,情感空间的综合体。

在校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应把建筑,环境人结合起来,看作一个整体设计,使大学校园成为一个完整的结合体。

参考文献:

[1]杨永胜,金涛主编.现代小时景观设计与营建技术.中国城市出版社,2000.

[2]梁永基主编.校园园林绿地设计.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上一篇:中国文学的病态审美浅谈 下一篇:创意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