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小波在《椰子树与平等》中语言特色

时间:2022-08-29 11:51:36

浅析王小波在《椰子树与平等》中语言特色

摘 要:王小波是中国近代来富有创造性的作家之一,他是中国近半世纪的苦难和荒谬所结晶出来的天才。他以一种反讽刺的黑色幽默,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作出最彻底的阐述。《椰子树与平等》一文中就流露着小波幽默。平实、从容、流畅、传神、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词,一方面富于诗性的空灵与超脱,另一方面又深具智性的黑色幽默与喜剧精神。

关键字:王小波;语言特色;平实;黑色幽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015-01

王小波不仅在妻子李银河心中踏实“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他有这些桂冠名副其实。虽然他一直处于主流文学的边缘,但是毋庸置疑这也是一种食粮,一种由他的精神家园带给我们的思索与启示,力量与感情,现实与诗意乃至幸福感。王小波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在王小波的《椰子树与平等》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挂羊头卖狗肉,正是我的用意。”装傻是小波都本性,在椰子树与平等中又得到验证,明明讲的是平均主义的危害,却和我们说了云南椰子树的故事。这边也就是王小波之为王小波之处。他是一个糊涂的人,更是一个明白人,准确的说是一个装糊涂的明白人。《椰子树与平等》则表露无疑。

《椰子树与平等》是一篇幽默散文,他从容淡定地给我们讲了野史上记载着的一段云南不长椰子树的由来,不论是否真有此事,但这个故事读起来着实有趣。故事是这样的:在三国前,云南到处都是椰子树,当地人不事农耕,依靠椰子树过着悠闲的生活。一日,诸葛亮南征至此,为了教化当地人遵从秋收春种的生活方式,百般游说,却毫无效果。最后便砍尽了椰子树。对于此事,野史上的解释是:当时云南人犯有轻狂的毛病,藐视天朝大邦,这是一种道德缺陷。诸葛先生砍树是为了他们好。如此无稽之谈,让人发笑。故事结束后,言归正题。

文章题目说椰子,实质是在谈平等问题。“没有人是平等的,有些人又椰子树,有些人却没有。最大的不平等是知识的差异,是知识的差异,把其称之为幸福能力的差异。这种差异最招人嫉妒。有两种办法可以消除这种差异,一是给聪明的人当头一棒,把他打笨些,或者我们总站在傻人的立场,久而久之,聪明人也会变傻。”这种荒谬的逻辑下得出的一个可笑的结果,这便是小波所要传达给读者的。

其先锋性体现在了叙事和语言两个方面,他的语言以戏谑的比喻,透着幽默的睿智。这是我接触他作品给我的最初感觉。《椰》一文则用野史记载的诸葛为求平等砍椰树的趣闻,以喻社会上为求平等,对人的精神智力进行砍伐的现状。因为用了导致荒谬的逻辑,突出了司空见惯的悖谬。他的幽默不唑唑逼人,既不居高临下,也不剑拔弩张。只是风趣的叙述故事。他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明白人。故他暗喻自己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文中“对于此事”“这就是说”等处都可以看出小波使用了鲜明的口语化文字。口语的随意比起书面语的严肃,更加加强了小波文字的轻松,诙谐,增加了文本的自由度。他在文中也很少使用冗长的修辞,很少使用复杂句式,尽可能使用标点符号,适当省略化繁为简,语义简单明了。

通过冷叙述,不动神色的正自己的观点渗透在文中。他这样叙述::“假如有不平等,有两种方式可以拉平:一种是向上拉平,这是最好的,但实行起来有困难,比如,有些人生来四肢健全,有些人则生有残疾,一种平等之道是把所有的残疾人都治成正常人,这可不容易做到。另一种是向下拉平,要让所有的正常人都变成残疾人就很容易:只消用铁棍一敲,一声惨叫,这就变过来了。以不动声色的平静叙述,把作者人的个人心态和观念隐遁于作品中,让读者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读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明白如话,不堆砌华丽的辞藻,甚至很少使用形容词,是他这篇文章的特点也在他所有作品中以不同的形式流露出来。他所表露出来思考与感受却是鲜活的。他表面上语言平实,于调侃中夹带严肃的思考。有一种绅士的休养。

小波文章善“与人交流”,没有过多累赘的辞藻,即没有作者议论和内心独白的叙事方式,让读者对故事产生信赖感的同时又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二十多年前,我在云南插队……”“我这种看法你尽可以不同意……”“我这篇文章的题目上在说椰子,实质是谈平等问问”等类似的语句,意在与读者沟通,引发读者进行思考,而不是强行侵占读者思想。

黑色幽默的手法不仅仅在《椰子树与平等》中有体现,更在他的其他作品都有体现……,他特立独行的性格,形成独特而别具一格的文风,并最终形成了从王小波式幽默。

王小波的语言功底很可贵,那些看似艰深的问题,他能用最平常最好笑的话来说。对于日常生活当中的谬见,他就用归谬法、类比法,引申出其荒唐与可笑之处,他不急与表达看法与思想,而是让读者掩卷之余有所思考。可以说他是一个启蒙者。他的语言能让人产生思考。

他身上那种罕见的英国自由主义气息,那种集理性冷静,幽默好宽容于一身的精神,在狂躁而喧嚣的中国思想界确实是特立独行的,语言更是淋漓尽致的体现。

上一篇:刘小东:未知是最好的状态 下一篇:中国文学的病态审美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