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

时间:2022-08-30 03:44:17

浅析小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

作者简介:武慧芳(1989-),女,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

(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德育来源于生活,德育过程即生活过程。然而,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纵然被所有人所认可和接受,但在现实中想要变为切实有效的行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摸索。

关键词:德育;生活世界;新课改

21世纪新一轮的课程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其中新的学生观认为,学生应该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性。学生应该回归生活世界,这成为小学品德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但是小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将面临很大挑战。

一、生活世界的概述

(一)生活世界概念的提出及其界定

对于生活世界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但是这个概念正式被提出来作为研究对象是由德国著名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的。胡塞尔最初提出的生活世界的理念是一个哲学概念。人类进入二十世纪,科学迅速发展,传统生活被现代文明逐渐取代,人们对现实生活意义的理解也被现代技术慢慢消解。哲学的地位遭受了排挤,人们对有关人生价值、理想和信念等的问题思之甚少。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就是要为人们重新建立起一个真实的“生活世界”,摆脱科学对人的桎梏,重新唤起人们对有关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等的思考和追求。

(二)德育回归的生活世界的内涵

在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的概念之后,许多学者纷纷对生活世界予以高度的关注,并且对生活世界的含义给出了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大致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观点。广义的生活世界是以非日常生活为主要内涵,包括以政治、经济、公共事务管理等为主的社会活动和以科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构成的非日常的、自觉的精神生产领域。狭义的生活世界是指人们日常的生存和发展的生活空间,包括人基本的饮食起居、工作学习和人际交往等等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领域。我们这里所讲得生活世界主要是回归狭义的生活世界,可以称之为日常生活或日常生活世界。

二、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必要性

(一)德育与生活世界相脱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的产生同样也离不开物质资料生产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源于社会物质资料生产。道德不会凭空产生,而需要通过生活实践来获取,而检验道德的途径也只能通过回归到生活世界中去。学校作为我国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着培养具有高素质国民的重大使命,学校的德育与生活世界是分不开的。但是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却与现实生活相脱离,教育者只是单纯扮演了知识和道德教育信条传授者的角色,而未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较差。

(二)德育由“灌输”到关注学生主体性的需要。长期以来,学校德育都只是停留在灌输理论的层面。这种灌输是一种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师生之间平等意识的灌输。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长期被压制,得不到很好的释放,缺少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同时,学校的德育单纯重视内容和目标的一致性,却忽视了手段和方法,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往往搞“一刀切”。这种忽视学生主体性的消极的灌输,泯灭了学生的主体意,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对心灵的呼唤。好的德育应该是积极关注学生个体,引导学生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对生命的关注和思考,对生活世界的关注和思考。

(三)德育与政治化和功利化相分离的需要。纵观我国的学校德育,德育的政治色彩浓重。德育的出发点是政治的需要,德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所谓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关注较少。因此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总的来说是重政治、轻道德。

德育的功利化表现在,长期以来,学校德育给学生传递的德育信息极具功利性,德育的方向是为迎合社会的需求,只注重一时的、显性的功效,而忽视德育对学生隐性的长期的影响和帮助。

三、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思考

(一)学校德育要引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学校的德育工作者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德育课程资源,传授德育理论知识,还要为学生提供道德实践、体验和反思的活动场所。道德教育活动要紧紧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德育的内化和外化得到很好地结合。用课堂德育指导生活世界,用生活世界检验课堂德育。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世界中去了解自己和他人,积极参与到社会道德生活中去。同时,教育者要在生活中去观察学生的身心变化,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二)学校德育要引导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和关怀。学校德育在去功利化和政治化的同时,更多的要引导学生对生命加以关注和关怀,开展生命教育。尽可能摒弃传统道德只关注社会需求,单单追求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崇高的社会道德和高尚情操的“合格人才”,学校德育要转而关注学生的生命个体,唤起学生对生活意义的思考,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中的各种有关生命的教育资源,在学生中间直接或者间接地开展生命教育的活动,通过学习到实践再到体验,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家校合作优化德育环境。德育环境是指与受教育者有关的并对受教育者的德育发生影响的一切外在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和家庭是对其德育影响最大的两个大的环境。

一方面,要优化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具有隐性和暗示的特点,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完成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校园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优美的学校自然环境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德育的阻力,提升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另一方面,家庭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过家长的思想素质和行为规范对子女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家长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他们待人接物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会直接决定其子女的品性。因此,作为家长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为青少年的成长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以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

同时,需要家庭和学校展开一系列的教育合作,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家校合作,以求形成良好的德育教育合力,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汉卫,戚万学.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与思索[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2]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陶行知著,董宝良主编.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唐汉卫.从道德与生活的关系看生活道德教育的合理性[J].教育探索,2004,(12)

[6]张华.论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1)

[7]陈均土,黄鹏红.从知识德育走向生活德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7,(8)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英语的读写能力 下一篇:谈小学数学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