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的二语习得:批判性语言习得模式

时间:2022-08-30 03:29:28

基于问题的二语习得:批判性语言习得模式

摘要:“基于问题的二语习得”把经验主义哲学、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有机结合起来,其理论逻辑揭示了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其实施过程彰显了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可行性。因此,“基于问题的二语习得”是批判性语言习得模式。

关键词:基于问题的二语习得;批判性思维;批判性语言习得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1-0086-03

“基于问题的二语习得”(Problem-bas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PSLA)主张二语习得始于真实、源自生活、结构不良但多解的问题情境,采用小组合作协商和个体自主探究相结合的语言习得模式,不仅促使学习者自主判断、民主确定和主动掌握目的语知识技能,还发展其自主学习策略、交际合作策略,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思维和创造力,发展其应对生活和职业挑战的素养。[1]

一、PSLA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逻辑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指逻辑清晰严密的思考,包括思维过程中洞察、分析、综合、评估及重建等过程。[2]PSLA对二语习得者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杜威经验主义哲学的中心概念“经验”为逻辑起点。“经验”是主体主动参与、实施活动之后获得的内部的主观体会,并非被动遭受、随机发生或肤浅观玩,而是批判性思维参与其中的探索过程,是“有意义的经验”。[3]因此,二语习得不能是脱离学习者生活情境的孤立讲授和机械背诵的过程,PSLA必须是学习者在目的语情境中主动参与、依靠批判性思维获得经验和改造经验的过程,即学习者的“教育性生长”。[3]

PSLA以认知语言学的建构主义原则为逻辑主线。建构主义认知原则启示我们:学习者接触到新的目的语知识时,首先调用自己的目的语已有知识和常识进行阐释,赋予其意义;[4]学习者通过批判性认知和探究行动进行目的语知识的创造;学习者在特定目的语情境的经验过程中,对目的语语义和语用的理解和运用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发展和完善;尽管学习者个体的目的语已有知识水平、目的语技能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学习者群体仍有能力创造出类似的共同知识和经验过程;学习者在与自身、生活和世界的相互关系中推理和建构认知性和概念性目的语知识;学习者不断建构和重构持续发展的目的语知识和技能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引导和监督。PSLA正是遵循这一逻辑,引导学习者在目的语情境中发现更具主体意义的“问题”,从目的语语言、语用、文化等视角为“问题”赋予意义,解构和重构个体和群体的目的语语言和文化体系。PSLA不是平面、线性的传授和记忆过程,而是立体、螺旋上升的经验和批判过程,批判性思维是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PSLA还以功能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理论为逻辑辅线。功能语言学认为所有文化都在语言中反映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元功能或纯理功能(metafunction),即概念(ideational)功能、人际(interpersonal)功能和语篇(textual)功能。[5]社会语言学则强调,要使学习者进入有效唤醒状态,需创设信任、民主的同伴关系和语言习得氛围;学习者知识体系的建构与重构是在个体与自身、同伴以及情境的和谐互动中实现的;异质性学习者群体有利于发展个体的批判性思维。有鉴于此,PSLA的“问题情境”是审慎设计的,以保持对学习者适中的唤醒程度,使其自愿寻求和赋予“问题”的意义,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从而产生“深层次”(deep approach)、“意义取向”(meaning orientation)的二语习得。PSLA利用目的语文化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性探究、解构和重构,鼓励群体合作协商,要求个体与他人进行批判性协商和沟通、借鉴他人知识和观点、学会启发和质疑、自主选择和反思,从而产生批判性、互动式二语习得。

二、PSLA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批判性思维判断三类对象的性质与价值:前提对象(“为什么”),即质疑前提条件和适用范围的有效性;内容对象(“什么”),即判断事件描述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过程对象(“怎样”),即监控行为、检验实施策略。[6]PSLA学习者不仅对这三类对象进行证据支撑性判断,而且还进行二语习得之前的预测性批判、习得之中的行动批判和习得之后的行动及结果批判:

第一步:定义和解释“问题”。PSLA呈现的问题情境有关目的语国家与自己国家的社会文化差异,能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天性,自然唤醒与该情境相关的目的语已有知识。借助群体的批判性思维,PSLA小组交流、确定成员最感兴趣、最具争议或疑惑最多的群体性“问题”,判断其语义、语用及文化范畴。小组继而对已有目的语知识和“问题”之间的“空缺”进行分析和概括,据此提出假设性解决方案,判断和确定初步方案所需证据(新的目的语知识),即本次二语习得的研究内容。可见,PSLA学习者对“什么”(即情境中生成的问题)进行洞察、提炼和评估,并对“为什么”(小组问题的前提条件和适用范畴)进行分析、预测和判断,发展了对内容对象的预测性批判。

第二步:自主探究。PSLA小组民主协商,确定各成员负责收集的新目的语信息。学习者独立自主地判断获取所需目的语知识的材料和收集方式,判断新知识与“问题”的相关性,据此进行筛选和整理,最后归纳、整合新知识,将其内化到个体性目的语知识体系中。可见,PSLA学习者个体对“什么”(包括问题和证据)和“为什么”(证据的前提条件和适用范畴)进行的批判性预测和检验,进一步发展了对前提对象和内容对象的行动中的批判性思维。

第三步:重构目的语知识体系。PSLA的自主探究和群体协商是交替进行、循环往复的,[7]学习者须验证和完善自己所收集的证据(新的目的语知识),以便说服他人;还要质疑和评判他人所收集证据,才能使群体协商判断和允准有效的新证据,解构、扩充、修正、重构个体和群体的目的语知识体系。此间,学习者不仅对“什么”(问题和证据)和“为什么”(前提、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重构和批判,还对“怎样”(二语习得过程)进行分析、评价和调整。PSLA进一步滋养了学习者个体和群体针对前提、内容和过程对象的行动中的批判性思维。

第四步:评价和反思。PSLA小组评价群体合作和个体自主探究是否有效,回顾如何逐渐认识到更全面、立体的“问题”,如何形成“问题”的最终方案,即反思语言习得的生成过程。[8]学习者还要评判本次PSLA自主探究策略、群体合作策略和批判策略,以使下次PSLA更加顺畅、富有成效。他们质疑“什么”,在认知意义视界里对内容对象进行批判;他们自问“怎样”,在社会语言意义视界里对过程对象进行批判;他们设问“为什么”或“如果……会怎样”,在心理意义视界里对前提进行前提性、预测性的批判。可见,PSLA鼓励学习者对行动及结果进行批判,培养其更高层次、元认知意义上的批判性思维。

概言之,PSLA循序渐进地促使学习者经验和剖析二语习得过程,自我监控、判断和获取目的语知识,在发展批判性思维方面承享更多的自和责任感。

三、结语

PSLA不仅使二语习得者“对假定的知识形态(包括其支持性理论根据)进行积极的、持续的、谨慎的思考,并得出进一步推论”,[3]而且使二语习得成为学习者“受到经验的触发时,在变化了的概念视界中创造和阐明自身和结果的意义,并在头脑中对关注的事物进行检验和探索的过程”。[9]可以说,PSLA是一个培养和应用批判性思维的语言习得过程,是二语习得者对庞杂的目的语知识和文化信息所做的批判性探究。换言之,二语习得主体对结构不良的语言情境和主体自洽的习得行为进行自主探究和协商反思,[10]这一认知过程是以批判性思维为基础的,因此,“基于问题的二语习得”是一种批判性语言习得模式。

参考文献:

[1]丁晓蔚.“基于问题的学习”教育价值之我见[J].现代教育科学,2010,(6).

[2]中文维基百科[EB/OL].http:///wiki/%E6%89%B9%E5%88%A4%E6%80%A7%E6%80%9D%E7%BB%B4,2011-12-15.

[3]Dewey,J.How We Think[M].New York:Heath,1933.

[4]Hendry,G.D.Frommer,M.& Walker,R.A.Constructivism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J].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1999,(23).

[5]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6]Mezirow,J.On Critical Reflection[J].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1998,(48).

[7]丁晓蔚,顾红.“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实施模型述评[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1).

[8]Schmidt,H.G.& Moust,J.H.C.Process that shape small-group tutorial learning:A review of research[Z].San Diego,CA: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1998.

[9]Boyd,E.& Fales, A.Reflective Learning:Key to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J].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1983,(23).

[10]丁晓蔚等.“基于问题的二语习得(PSLA)”的主体自洽原则[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2,(2).

上一篇:高职翻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内容选择 下一篇:转子电阻对转子磁场定向矢量控制影响的仿真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