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应更富有诗意

时间:2022-08-30 02:39:18

诗歌教学应更富有诗意

纵览高考试卷。对于古典诗歌的考查,除了名句默写、文学常识判断之外,考查点更多地集中在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方面。正是因为对这些方面的考查较多,不少教师的教学便极自然地被引入一种机械化的模式:从背景到作者。从作者到作品,从作品的思想感情到表现手法。这样的教学套路,基本就囊括了古典诗歌教学的要义。

无疑,无视高考指挥棒,是会误人子弟的。所以,教者一般不敢为了诗意而忘乎所以。在古典诗歌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恰恰是紧紧围绕高考倾向来教学的。只是,在这基础上,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巧妙地处理教授的内容。语文课堂的生命同诗一样,需要教师像创作诗一样去推敲、锤炼。富有诗意的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知识信息轻松、愉快又有效地输入学生的头脑中,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富有诗意的课堂,需要语文教师“艺术”地来创设。

一、创设诗意的课堂氛围

创设良好而又充满诗意的课堂氛围,是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创设适宜的课堂环境气氛和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加深理解课堂教学理论和熟练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创设诗意教学氛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思维活动场所,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愉快、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课堂学习任务,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创设,包括导语引入氛围,多媒体配合营造诗意情境,学生表演感受课文氛围,主体的语言描述表达氛围等内容。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实际需要,进行多种氛围的创设。极大地调动学习主体的知、情、意等各种因素,从而提高主体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二、利用诗的空白艺术

诗歌的艺术魅力之一。就是讲究空白艺术,即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意义,而更多的东西要读者自己发挥想象力去补充,去进行再创作。由此,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新课程的实施,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很多的语文课堂,依然摆脱不了旧的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总是对学生放心不下,依然采用注入式、硬灌式、争分夺秒式的教学方法。不少教师还是放不下过去的老套套,依然把教学内容讲得又透又全。教学效果呢?也许一时的考试考得好。但,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教学的主体精神和学生的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来讲。却是大大地缺失了。

三、教学方法应富有诗意

在讲授“古典诗歌”时。对于重点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方面的内容,我们不妨实施“曲线”教学法。这一方法。从字面上就很好理解,就是迂回提问。从方便下手的地方提问。譬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直接解释“瞑”的意思,就显得无多大意义。但是,如果你问,这首诗中,“秋瞑”对应哪些诗句。他们就开始思考,就记住了“瞑”的意思,而且可以领悟到:诗的题目和诗的内容往往是密切相关的。

再问:王维为什么写这首诗?乍一看。觉得无从人手。还没学。怎么知道他为什么写这首诗呢?那么可以进一步提问:律诗中的哪一联结题(也就是反映诗歌主旨)?学生很快就能反应过来,而且会自主地尝试对照课本注解看最后一句诗。

如此,又继续逆推,为何可留?山中有何美景?你觉得最美的是哪句描写的景色?为什么?这样的景色你形容一下,就像什么?(就像一副美妙致极的画呀一“诗中有画”)让学生纷纷说出。他们相互比较,答案也就自然浮现。最后,再问一个问题,诗人仅仅因为景色之美想常居山中吗?当然不仅仅是补充必要的背景。这样,连背景也成为学生想知道的东西了。就不会产生你一开篇便灌给他们背景的那种程式化的感觉。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受到了自然而然的牵引,其思维的想象空间得到了很好的开拓。如同自己就是一位游客,去山林里走了一遭一样,九曲回肠。而绝不至于像记流水账一样,按照教材的顺序逐句过了一遍。要知道,即使诗人自己,也未必先想到第一句。

教学来一点诗意,来一点曲折,来一点新鲜,恰如其分地处理教授的内容,会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你神游。课堂效果会更好,学生觉得自己有线索可摸,就会觉得自己可以攻克语文学习中的难题,就会有了探究问题的兴趣,那么提高自己语文水平的理想,也就显得触手可及。笔者的体会是,越是简单明了的诗,越是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才能强化他们读诗的成就感――因为他们能享受到自主分析、自主体会的乐趣:越是难的诗,越是让学生学会静思、体悟,在体悟中允许差异的存在。从而更好地思索与感悟出诗歌言无穷、意无尽的艺术感染力。

诗的国度不能没有诗歌的教学,诗歌的教学设计要有一定的诗意,这不仅是教好并学好诗歌的需要,更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因为新课程标准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上一篇:乃敢与君绝 下一篇:“拨乱反正”话组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