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民工社会资本存量及其重构

时间:2022-08-30 01:23:34

浅析农民工社会资本存量及其重构

摘要:在我国,农民工社会资本存量不容乐观。这不仅影响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生存和生活,还将影响着他们的社会适应性,乃至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农民工社会资本的重构刻不容缓。

关键词:农民工;初级关系网络;社会资本;重构

一、农民工社会资本现状及特征分析

(1)关系型社会资本仍占主导地位。

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资本主要是建立在血缘、亲缘、业缘基础上的,以法制关系、契约关系、市场信用为纽带的将农民工与他人联结在一起的一种开放宽松的社会资本。这种社会资本又被称为次级关系型社会资本。次级关系型社会资本就是指以血缘亲缘为依托建立起来的业缘、友缘等关系网络。总而言之,关系型社会资本仍在农民工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2)组织型社会资本不足,在农民工的社会生活中作用不明显。

所谓组织型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所参与从事的社会组织或团体,从社会组织团体中获取的资源。农民工大多在非正式岗位就业,流动性强,只要薪酬待遇高,他们便转站到哪儿。因此他们对组织团体没有归属感。并且大多数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且交际渠道范围窄,他们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城市社会里有多少组织团体,这些组织设在哪里,很少有组织找到他们接近他们。一般农民工们最为熟知的组织便是“工会组织”,但据笔者调查统计,农民工们参加工会组织的人数也是有限的,因此,尽管全国总工会要求把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把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作为工会的基本职责,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的数量却并不乐观。组织型社会资本在农民工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并不明显。

(3)制度型社会资本存在较大缺失,缺乏公正。

制度型社会资本是农民工可利用的宏观层面的社会资本,是一种公用资源、制度和规范,能够为农民工提供便利和方便。城市地方政府的制度设计往往是以户籍居民为主,他们制定政策的宗旨往往也是保护城市居民的利益。这对于农民工来说明显是不公平的,他们仍处于社会排斥之中,仍处于社会结构的边缘。由此可见,制度型社会资本对农民工而言还存在较大缺失,相关制度的公平公正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完善。

以上这三种农民工可利用的社会资本,理想状态来说应该是一个渐进式和阶梯状的结构,最基本的关系型社会资本为农民工提供个人情感、信息等帮助和支持,而组织和制度型社会资本则从更高层面上为其提供全方位的保护和支持。对于现阶段的农民工来说,身处异地举目无亲,在陌生的城市谋求生计,身处于这个社会的各项制度之中,最需要的还是组织和制度社会资本为他们提供的资源以及对他们权益的维护。所以,理想状态的社会资本利用情况应该是充分发挥关系型社会资本在农民工进城立足和事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更多的依靠组织型和制度型社会资本来实现增强农民工的归属感和社会融入。

二、重建农民工社会资本

1、农民工社会资本的外部建构。

(1)建立农民工社会工作支持体系,建构扩展性社会资本。

一般来说,农民工与城市人接触后,产生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会丰富自身的扩展性社会资本。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社区工作的方法,成立诸如工会、志愿者协会等一些非政府组织,为农民工提供相应的服务。通过社会工作者个人、家庭、政府、社会间的关系,并在专业支持、引导下,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工积累更多的扩展性社会资本,还可以帮助其尽快融入现有的城市社区。

(2)政府介入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增强农民工社会关系资本。

农民工应以集体的形式与新闻媒体、法律援助组织等,甚至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交流,在加强本阶层联合的基础上,寻求多方支持和帮助。政府也应提高农民工流动的组织化程度,将农民工有序流动作为政府的职责;还应建立农民工就业培训制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成立劳务输出法律援助中心,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逐步实施城镇化战略,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等等。

(3)加强农民工组织建设,增加农民工组织型社会资本存量。

农民工应积极加入工会组织,承担其相应的义务,工会组织则维护农民工利益,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为加强农民工权益的维护,提升农民工组织型社会资本的存量,农民工也可成立自己的协会组织。建立带有自组织性质的农民工组织,是重建农民工社会资本的重要方面,这样可将农民工微弱、分散的利益诉求通过自组织这种集体形式传入到政府的决策机制中去。

(4)制定公正的政策法规,努力弥补制度型社会资本的缺位。

为农民工创造一个公正的制度环境,政府应制定、执行相关的政策、法规。建立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加大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将教育、就业、城市建设、住房、社会保障等制度与户籍制度剥离,逐步改善户籍制度下的利益格局;推行与本地居民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就业制度,让农民与市民在就业起点上公平竞争;在大病医疗保险和工商保险上,逐步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利益;另外,规范用工制度,监督用工单位和农民工签订就业合同,为农民工合法利益保驾护航等等。这需要通过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一起弥补农民工制度性社会资本的缺位。

(5)消除社会对农民工的心理歧视、习惯歧视、文化歧视。

需要在政府、媒体、市民、农民工的共同努力下,消除社会对农民工的歧视。媒体舆论应多做正面报道,积极倡导市民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消除大家对农民工的偏见。工会或者其他社会自组织可定期组织评选、表彰各行业优秀农民工活动,增加农民工表现自我的途径。积极倡导建立农民工心里咨询和治疗机构,消除农民工的心理障碍。市民也应放下城市人的优越感,主动与农民工交朋友。农民工也应积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融入新的社会生活。

三、结语

对于那些背井离乡,刚刚脱离乡土社会的农民工来说,他们更加依赖初级社会资本,随着他们慢慢融入城市中,原始的乡村社会资本随着他们的长时间离乡大量消失,而进城后的社会资本确因种种原因显得严重不足。这时,农民工面临的重要问题是重建新的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农民工重建社会资本的过程实际上是农民工再社会化的过程,然而,这需要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农民工自身多方的共同努力,农民工社会资本的重构依旧任重而道远。(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上一篇:我国上市旅游集团多元化发展模式与绩效的关联... 下一篇:当史蒂芬·柯维遇到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