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史蒂芬·柯维遇到孔子

时间:2022-09-29 01:28:56

史蒂芬·柯维1932年出生于犹他州盐湖城,于今年7月16日不幸离世。他是一位虔诚的摩门教徒,早年毕业于哈佛商学院,并在家乡的杨柏翰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长期以来,他致力于两项研究,一个是对他的摩门教的研究,另一个是对人类如何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研究。这二者的结合让他坚信,人类社会中存在一些普遍的法则,这些法则不受文化与宗教差异的影响,也不会受到时间的侵蚀,它们客观存在、历久弥新,并年复一年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柯维将这些法则称为人类基本的品德,它们是人类社会得以维持与传承下去的基础。

在研究中,柯维发现美国早期的杰出人物,尤其是像本杰明·富兰克林那样的理想主义者,无不是对人类品德的遵循者,但是,一战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由工业革命导致的组织行为理论的诞生,让人们从对品德修养的坚守转到对个性、行为和态度的完善方面,即对“个人魅力”的追求。在这种趋势下,很多急功近利的人开始抛弃道德底线,仅靠行为技巧去获得成功。柯维认为,这种成功方式不可取,也不可能长久。那么,如何在现代组织中,通过对品德的坚守依然获得成功呢?他发现富兰克林等人并没有给出系统的回答。

于是,柯维得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就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他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高效能的体系,它由七个习惯构成,但它必须基于一点,就是以原则为核心。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人生必须坚守正道,通过对七个习惯的反复练习与实践,就可以获得成功。

2000年,该书被引入中国,如同在世界各地引发的效应一样,这本书成为国内职业人士首选的必读书目,它的培训成为诸多企业的必备课程。可以从某个侧面说,在促进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以及中国商业人士的职业成熟度方面,这本书功不可没。

其实,我国的道德教育并不少,尤其是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对人生修养的传承,影响到每一个人。如同富兰克林一样,中国的先贤们虽重道统,却并未在具体的执行层面给出系统的解答,尤其针对现代组织,我们空有“修身齐家”的人生追求,但对人生该如何规划管理时,却是一片茫然。

中国人重命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易受外界环境的渲染影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多愁善感,他们虽在文学史上留下诸多精彩绝伦的诗句,但也留下很多悲怆无奈的人生。因此,当很多人看到柯维提出的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时,人们感慨万千,原来人生可以这样自主。

中国人注重对品行的砥砺,“首孝,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在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言行中去磨练意志,修养人性。至于功成名就,那是功到自然成的事情。况且,中国自古通过道德文章对人进行考核,这让众多仁人志士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人生目标可循。

中国人惜时,却没有时间管理的概念。中国古代对时间的理解,主要是“天时”,即春夏秋冬四季或时机、时运。这种宽泛的时间观念大概与我们自古以来农业立国有关。

因此,当史蒂芬·柯维提出“效能”的概念,并提出“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等习惯时,这不但是对传统道德的继承,也为我们在现代社会该如何安身立命,获取发展提供了明确、切实可行的通路。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伟人,他们受时代所感,提供时代所需,不断引领世人前进。这些伟人虽处不同的时代,但他们有共性,有共鸣。正如孔子与史蒂芬·柯维,他们的不同是时代责任的不同,他们的相同却是道德本质的相同。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柯维有言:“To live(活下去),To love(爱下去),To learn(学下去),To leave a legacy(传承下去)。”正因为有了这种传承,也才有了我们的不亦乐乎。再次缅怀史蒂芬·柯维博士。

1989年,史蒂芬·柯维(Stephen R.Covey)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首次在美国出版,该书一经问世,便成为美国企业员工、公务员、军队的必读书,从而掀起一股全民阅读与职业培训的热潮,也使它长期占据畅销书排行榜达七年之久。20年来,这本书在全球72个国家以38种语言畅销发行,总销量超过2000万册。

上一篇:浅析农民工社会资本存量及其重构 下一篇:姚明:从体育巨星变身商界PE新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