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园林植物造景

时间:2022-08-30 12:42:39

浅谈园林植物造景

摘要:本文根据当前园林植物造景存在的问题,结合设计、投资施工、后期护理等方面作出一些总结并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园林施工;植物造景;存在问题;相关建议

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好转,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己的居住环境有更高的要求,人们对居住环境绿化的观赏功能要求愈来愈高。园林植物造景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改善小区生态环境,创造融合自然气息和空间的绿地,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借鉴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科学而艺术地进行植物配置的一种方法。园林植物造景就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植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植物是构成园林美的主要角色,植物造景设计同样遵循着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的基本原则,即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四大原则。但当前在园林绿化建设中,普遍存在“草坪风”、“大树风”等,由于缺乏科学性,往往是事与愿违。

对于园林植物群落构建时,“乔、灌、草”的比例,北京市园林科研所通过观测研究得出:城市绿地最佳生态效益结构的比例为乔木:灌木:草(含地被、绿篱):绿地:1:6:20: 29,其表示的含义是,每29的绿地中,应有乔木树种1株,灌木(不含绿篱)6株,草(含地被植物、绿篱)20m。这一数值为园林设计指明了方向。在进行园林设计时,应坚持美学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用恰当的植物材料替代硬质建筑物,有效地组织空间、分割空间,融景观于一体,集历史、文化、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之大成,营建富有景感、美感的生态健全的园林景观。

1当前园林植物造景存在的问题

1.1设计缺乏科学性

植物景观是活体景观,是随植物生长而发展变化的景观,对植物栽植施工后的景观变化及养护管理的考虑,是植物造景的特色。然而在现实问题中却常存在设计、施工、养护脱节甚至矛盾的问题。而在景观效果预见中常常将生长条件很好的植物作为理想的效果标准,而对植物能否达到预期的体量、季相变化、生长速度却缺少结合植物栽植场地、小气候、干扰等多因素深入细致的考虑。比较明显的是在城市植物造景中,大多数树木的生长体积、生长率都低于同等条件下自然界中的树木,而这一点却没得到很多设计师们的重视。

对植物进行科学地选择和配置实践证明,树种的选择和配置都很有讲究,不同的植物适应不同的小气候环境,而且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适应力、阴阳性、病虫害的交叉性等因素。因此,种植设计一般要注意植物的生长习性,乔、灌、草的比例,外来树种与乡土树种的比例以及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的比例。比如:在树种的选择上,设计者要充分注重植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注重阳性树种与耐荫性树种的搭配。不能把强阳性树种设计在一起,如水杉和雪松,因为10年或更多年后,这些阳性树种就会争夺阳光。同样,也不要把强阳性的树种,如水杉、乌桕以及柳属、漆属的植物等设计在阴面,或把耐荫植物,如日本冷杉、八角金盘、八仙花、紫金牛等设计在阳面,这样它们都会因为光照不足或光照太强而长势缓慢或者死亡。另外,要以乡土树种为基调,考虑当地人工植物群落的演替以及顶级演替的结果,合理引进外来树种,保护生物多样性,避免生物入侵。

1.2投资比例不当、外来干预过多

主要原因是一些单位领导和园林工作者,没有把绿化建设当成百年大计、造福子孙大事来做,而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觉得植物造景时间长、效果慢。过多的强调速成,把一些原本在自然群落中生长良好的名优新奇的古树、大树,花高价移到城里,本以为这样可以使城市景观得到很大改观,但往往事与愿违,由于养护不当,树死了,有的即使不死,长势也很差。这样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想像中的新的城市景观也不能建成。教训是惨重的,应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还有的地方由于当地人群与乡土植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植物文化。如许多少数民族信奉‘‘神树”、“龙树”、“圣树”,佛教崇尚的山玉兰(又称优昙花)、菩提树、地涌金莲,各地所推崇的“市树”、“市花”,象征中华民族古老历史的银杏和民族精神的松、竹、梅等等。致使在城市绿化中树木种类较少、单一,造成冬季景观较枯燥。还有的地方则想办法以园林建筑及小品取胜,相对减少了绿化用地。

另外,由于育苗技术、苗木规格、造型等达不到设计要求,不能当年见效,促使了多上建筑和园林小品的倾向。当然必要的建筑小品和功能性设施,是完全必要的,问题在于数量过多,颠倒了主次,挤占了大量绿化建设资金,占用了大量的宝贵的绿化用地,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城市植物造景发展的步伐。其实以园林植物造园的建设是投资少、效益高的有效方法,它符合园林绿化的性质和要求。

1.3养护管理不善

“三分栽,七分养”,说明了养护管理的重要性。植物能否枝叶繁茂,形态优美,关系到植物造景的艺术效果。好的植物景区的形成,既靠园林设计又靠养护管理。对园林植物群落适度地进行干扰,如整枝、间拔、修剪等,对植物以其形成的人工景观有很大好处。许多城市大量使用模纹花坛,养护管理显得格外重要。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管理水平低下会使植物品种退化、病虫害严重。所以,加强管理尤其是对植物的管理,不但可以减少植物死亡率、防止其疯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及时更新衰老死亡的部分,而且能充分把植物的生态及环境效益发挥出来,进而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对植物造景的几点建议

在城市园林建设上应强调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把土地与资金主要用在植物造景上。根据各地具体情况,确定恰当的植物种植比例,并尽快以法令规定建设费及占地的比例极限。保证绿地面积,不至于被过多的建筑和建筑小品占用,使人们能更多享受绿化功能的效益。

2.1提高植物造景的科学性,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绿化的观赏功能要求愈来愈高,为此在设计种植时应进行植物群落的合理配置,要设法自然,模拟各地独特的自然群落。植物的选择必须符合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而且应该适应城市特殊的生态环境,对城市的大气和水分循环起调节作用,进而起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植物要起到这种作用,必须自身生长良好,抗污染,抗干旱,抗病虫害,管理方便。使不同树种搭配构成的植物群落更加稳定长久,从长远的利益来看更利于调节城市环境的生态平衡。

一般植物的配置上在满足各植物生态习性的条件下多采取乔、灌、花、草相结合,落叶树和常绿树相结合的形式,体现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地方风格,构建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逐步提高城市总体绿化的水平。比如:以草坪为背景,以几种高大乔木(落叶、常绿)为基调树种,用碧桃、连翘、木槿等花灌木以及其它花草进行点缀,达到生态效益、美化环境的双重作用;再如观花和观叶植物(红叶枫)相结合,草本花卉和木本花卉结合等,充分表现出植物的形态美、色彩美、动态美。

2.2提高植物造景设计的艺术美

完美的植物景观设计必须将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即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的色彩美与形态美,个体美与群体美,韵律美与节奏美,更要考虑人们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比如在秋冬景观的设计中,也应充分利用植物各个观赏器官和部位的色、形、姿和质感、线条等因素巧妙构图。用秋色叶植物与常绿植物的配置,不同色彩秋色叶植物的配置,突出色彩对比效果;将秋花、秋叶、秋果的色彩及落叶树的冬态与建筑、园林小品等在色彩、线条等方面合理搭配,充分展现植物的局部美、个体美和群体美,增强建筑和园林小品等的艺术效果。

园林植物的意境的形成比较复杂,它与民族的文化传统,各地的风俗习惯,文化教育水平,社会的历史发展有关。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很多古代诗词及民间习俗中都留下了赋予植物人格化的优美篇章,从欣赏植物景观形式美到意境美是欣赏水平的升华。不但含义深邃,而且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如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象征着坚贞、气节和理想,代表着高尚的品质。梅、兰、竹、菊喻为四君子。玉兰、海棠、牡丹、桂花示为长寿富贵。但是植物的意境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转变。如梅花,旧时代总是受文人“疏影横斜”的影响,带有孤芳自赏的情调,而现在应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富有积极意义和高尚理想的内容去转化它。

2.3提高养护管理水平

植物造景必须进行长期地、连续地、科学地管理,才能保住景观。除必要供给日常水肥外,还应防治病虫害、合理整形修剪等科学管理,稍有不慎,错过季节,还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运用科学的养护管理方法及手段,维持动态平衡和配置比例,促使尽快形成优美的植物景观。为此,要建立一支既懂专业知识,又有园林艺术素养的养护队伍,真正把设计者的意图表现得活灵活现,并通过长期管理,才能使植物景观长盛不衰,永葆景观特色。

3结语

植物造景应是艺术性和科学性的整体结合,人工植物景观要模拟或符合当地自然植物群落顶极演替规律。在进行植物造景时既要以适地适树为前提,逐步引入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优良园林树种,大力开展野生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充分保护当地植物的多样性,又要考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构建合理的植物群落,还要考虑当地的风俗习惯和人文景观,用植物的体形、色彩、香气、风韵、季相等构成一个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整体,体现多单元、多层次、多结构景观,创建极具地方特色的园林植物景观。同时要加强植物景观的养护管理,充分展示园林植物的形态美、群体美,创造与自然和协统一的植物景观,使有限的资金用在植物造景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绿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上一篇:浅谈监理工程师对混凝土裂缝的控制 下一篇:浅谈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监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