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时间:2022-08-30 12:10:36

论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摘要]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一直都是国际公法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从杰拉尔德・菲茨莫里斯提出“国际法和国内法没有共同运行的场地”的论断入手,通过对一元论、二元论及协调论的分析,得出对两者关系的理解,即国际法与国内法相互独立,在各自领域内具有最高效力,两者并不存在冲突。并且国家不能援引国内法的规定来作为违背国际法的借口,国际也不能利用国际条约进行政治干涉。最后,结合当下国际形势的新现象、新特点,对菲茨莫里斯观点提出质疑,国际法与国内法并非没有共同运行的场地,只是特定时代赋予两者关系以不同的解读。

[关键词]国际法;国内法;联系与区别;人权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9-121-02

国内法是指由一国的立法机关依据法定的程序和权限来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称。①国内法主要是调整一个国家内部自然人和法人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而国际法是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主要用以调整国家间关系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各种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②其调整主体主要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从定义上可以看出国际法与国内法作为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既有统一性又有各自的特点。首先是国际法和国内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国内社会与国际社会不是隔绝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国家是国内法的制定者,也是国际法原则、规则制定的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家是国际法和国内法相互联系的纽带。同时,国际法与国内法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能实现相互转化。 一方而,国内法先于国际法产生,国际法的很多原则与规范实际上是参照了国内法的部分内容。国内法中的一些规则,经大多数国家承认,并在国际社会中反复运用,就会逐渐形成为“习惯国际法”。如条约的缔结要求建立在各国自愿平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这就来源于罗马法的契约制度。⑧另一方而,国家在制定国内法时,会借鉴国际法的原则和规则。如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中有关使馆、外交代表的特权与豁免等规定就是受到了1969年制定的《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相关规定的影响。其次是国际法与国内法具有各自的特点。国际法基于众多国家意志之间的协议分散订立,主要是从国际条约、国际习惯和司法判例等法律渊源中演化得来。而国内法的产生则根据国内统治阶层的意志由一个机构集中制订。另外,国内法是依靠国家暴力机构来强制实施,而国际法的施行依赖于各国的自觉白助及国际舆论谴责压力等方式。

当然,除了在学理上对国际法与国内法共性及区别的划分,在传统法理上还存在着对两者关系进行的一元论、二元论以及协调论之争。一元论认为国际法与国内法是相互统一在同一个法律体系内,是统一规范体系的组成部分,只不过是根据对国内法和国际法的位阶判断分化出国内法优越说和国际法优越说两种学说。二元论坚持国际法与国内法是两种相互独立的法律体系,两者法律渊源和所调整的法律关系截然不同,国际法是国家间的法律,国内法只适用于一国内,因此两者绝无冲突的可能。虽然一无论和二元论在国际法和国内法是否属于同一法律体系以及两者是否存在相互关系上发生争议,但两个学派均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假定国际法和国内法存在一个共同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国际法和国内法的规则同时有效。然而杰拉尔德・菲茨莫里斯却对这一前提提出了质疑。在他看来,“国际法和国内法没有共同运行的场地”。无论将国际法和国内法之间的关系定义为一种互相协调的关系,还是定义为一种谁优先于谁,谁从属于谁,或者是两者都从属于另一个更高的秩序的关系都是没有必要、没有意义的。既然两者运作的领域不同,两种法律秩序作为体系就不会发生冲突,他们在各自领域内都享有最高地位。但是,如果一国在国内层而上不能按照国际法的要求履行其在国际上的国家义务,其结果并不是国内法的无效,只能说该国在国际层而上应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这时就可能会产生义务的冲突。

因此,按照杰拉尔德・菲茨莫里斯理解,国际法和国内法相互独立运作,在各自的领域内享有最高效力,没有任何一个领域可以对另一个领域享有支配权。一国不能凭借国内法在国内领域的至高效力,以国内法作为理由免除其国际义务或国际责任。《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27条规定:“一当事国不得援引其国内法规定为理由而不履行条约”,即国家不能以违背自己的法律规定或者法律的不足作为其违反国际法的抗辩,不能认为立法机构的行为及其他国内规则和立法的渊源是国家可对第三方的行为不负责的理由。④当然在国际裁判中也不会完全不考虑当事国的有关国内法律。如《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第1款第4项规定:“……,司法判例及各国权威最高之公法学家学说,作为确定法律原则之补助资料者。”这里所指的司法判例就即包括国际司法判例也包括国内司法判例。同时,国际法在国际领域的优先性并不会使国内法院的法官其国内法而适用国际法。国际法作为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并不能直接在国内发生效力,即不能直接用来拘束一个国家内部的个人或法人。但在特殊情况下,经由“转化”或“纳入”的方式,国际法规则也可以在国内发生效力。如我国《民法通则》第1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另外,有关’元论和二元论的学派之争也是没有意义的,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其形式、内容、范围和程度会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想真正厘清两者关系,最好的办法是将其放到当时的国际环境中进行分析。从这个角度看来,即使杰拉尔德・菲茨莫里斯关于国际法和国内法关系的阐释在当时看来是切实合理的,随着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的结构性变化,在国际法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特点的当下,“国际法与国内法没有共同运行的场地”这一论断仍会遭受到诸多质疑与挑战。

传统上,国际法某一主体之权利和义务的创造、实现和终止都依赖于其他某一或某些主体所承担之义务和享有之权利;而且,一个国家享有某些权利是因为它承担着相应的义务,反之亦然。@然而,随着国际法的不断发展,产生了除国家之间相对义务之外的“对一切的义务”,尤其是在人权保护方而。当一国违反人权条约时,并不存在遭受利益损失的相对国。确切的说,该行为侵犯的是该国与其本国国民的权利义务关系,而非其与他国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签订人权条约并非为了保护对等的利益,而是强调国家管辖内的个人的权利保障。按照菲茨莫里斯的说法,国内法应当在一国范围内具有最高法律权威,是相对独立,不受国际法干涉的存在。同时,如果一个国家签署了国际人权条约,便应当承担相应的国际法义务,不能以具体条约同国家相冲突为由拒绝履行。然而现实是,一方而人权在本质上属于国家国内管辖的范围。各国宪法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政治、经济、文化等方而的权利,是个人人权的最主要内容。并且,国际人权条约只有经过缔约国的加入、批准,赋予其国内法效力后,才能为个人所有。⑥如我国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2条增加了“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利和其他权利”就是对国内法人权保护领域的空白填补。另一方而,根据《联合国》第1条第3款“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以及第55条笫3款“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与遵守,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的规定,是否意味着的人权条款可以排除国家原则和不干涉内政原则?当然不是,国际法对人权问题的重视既是基于公共利益的考量,又是国际社会对人的价值的认可和尊重,⑦国内法则是实现人权的重要保障。虽然国际法与国内法运作的场所不同,但人权国际保护并不意味着否认国家,人权也不得成为破坏国家的借口,更不能成为干涉别国内政的工具,因此国际法与国内法在某领域内仍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并非完全独立。

从上而的分析可以看出,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变迁产生出了一元论、二元论、协调论等理论流派,一味讨论理论上的分歧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要想正确厘清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关系,还应当结合当时的国内国际环境,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即要把注意力放在研究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实际关系以及国际法如何在国内适用的实际问题上。

注释:

①马源迪.论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②程晓霞,余民才国际法(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

③马源迪论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④伊恩・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M]曾令良,余敏友,译.法律出版社,2003:40.

⑤钟瑞华.国际法的新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J].法学研究,2007(1):150.

⑥杨泽伟国际法析论(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11-212.

⑦李鸣.当代国际法的发展:人权定向对定向[J]武大国际法评论(社会科学版),2011(02)

上一篇:试析保险法上的如实告知义务 下一篇:一条发错的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