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网络舆情的磐石

时间:2022-08-30 12:08:49

群体:网络舆情的磐石

【摘 要】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升。网络舆情是公民意见表达的主要出口,被正确引导有助于我国民主进程的建设,但是一旦被歪曲利用则会形成极其恶劣的社会风气。群体,作为网络舆情的基础与诞生地,与网络舆情的一系列特征有着紧密关联。群体本身自带的特性对网络舆情的滋生、发展、爆发甚至极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群体性这一视角出发,来分析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从而为正确引导网络舆情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舆情;群体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临近,网络舆情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提升。网络舆情如果被正确运用,将会促进我国民主化进程,如钟如九事件。但是,网络舆情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很容易被歪曲利用,如药家鑫案件、虐猫门事件。网络舆情有着易煽动性、不稳定、易感染等特性,就像一座活火山随着可能爆发。而这系列特征都于其群体这一关键要素密不可分,群体作为网络舆情的基础,在网络舆情滋生、爆发甚至极化的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网络群体是网络舆情的培养皿

舆情的基本含义是民众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网络舆情即指网民们对公共事务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网络舆情的基本构成要素就是网民和公共事务,即议论群体和可供人们议论的话题。i个体网民的行为对网络舆情的总体状况影响是微弱的,网络群体是网络舆情的基础,对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群体并不是数量上的简单堆砌,而是有着共同点的个体的集合。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群体的构成必须满足:频繁的互动、群体的意识和共同遵守的规范、来自其他成员的遵守规范的压力、共同的目标和利益以及成员从该关系中得到的满足ii。互联网虚拟性使得网民们不用在现实的场所聚集,看似分散了成员,降低了群体性舆情爆发的可能。但是网络的便捷性、开放性和匿名制却更加促进了网络群体的发展。网络的便捷性使本来由于现实因素而不能聚集在一起的志同道合的人,有了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网络的开放性则使人们能真实的表现出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匿名制使网民们更为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从而更有利于形成意见上的契合,最终形成多个个性鲜明的群体。所以,网民们群体的特征更为突出,他们有着势不可挡的群体力量。现今的各大社区和BBS都有了成熟模式,分有丰富的不同版块。网络群体已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力量,可以影响到整个环境下的网络舆情,可以说群体是网络舆情的磐石。

二、意见领袖与强势阶层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互联网相对开放和自由,任何人都可以以不同的身份发表自己的言论,所以网络没有现实社会中那么分明的等级制度,网民们处于相对民主的状态。那么这种广泛的散点式自由是否就没有特定的阶层了呢?其实不然。只要是一个群体就一定会有阶层的诞生,阶层是构成群体的一个必然要素。网络群体的阶层是由掌握信息的数量和速度决定的。在这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谁拥有了最新的信息也就掌握了最先的话语权。而能拿到最新信息的往往是那些计算机技术高超的网络工作人员和那些经常活跃于各大网站和论坛的网民。经常活跃在网上的网民以大学生、都市白领为主。而老人和边远城市的人们由于技术和现实的因素则在网上占据的份额较少。这样,网络群体就渐渐形成了阶层,网络工作人员、大学生、和都市白领等都市青年群体在网上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老年人和边远地区的人们则逐渐被边缘化而成了弱势群体,他们的话语权也随之减少。强势群体为网络舆情掌舵,弱势群体的声音很轻易就会被淹没。所以,虽说网络看上去是自由平等的,却也隐藏着阶层。并且,和现实社会一样,强势群体里也会有一个主流倡导者,如各个版面都会有版主。这些版主当然是掌握信息最快最全的人,他们在网络群体里起到了意见领袖的作用。 这样,意见领袖引导舆情的总方向,强势群体追随,弱势群体由于没有话语权而只能附庸或沉默,于是形成了所谓的网络舆情。如此看来,网络舆情往往不是完全自由的个人意见,而是以意见领袖为主的具有明显导向性的趋势。

三、集体无意识构成的网络舆情狂热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通俗来讲就是个人在群体的状态下表现出失去意志和辨别力,而趋于盲目跟从的心理。iii集体无意识是一种本能并且无处不在,在传播学对受众的分析方面应用极其广泛。集体无意识经常和沉默的螺旋结合在一起,来阐释受众个体在群体里的声音被弱化的本质。这种心理现象在网络中也同样存在,并强烈影响着网络群体成员的舆情表达。网络虽然有其丰富性,但是信息的本质使得其被同质化的可能大大增加。如何在漫漫海网中,在纷杂的舆论中,在基本舆论趋于同质的环境中发起个性的风向标,是网民尤其版主急需解决的问题。网民们普遍处于“饥渴”的状态,一旦网络中有新鲜的气息,他们就会像饿狼一样蜂拥而至。其中有些人是真的分析了事情的缘由后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而很多人则是在群体的驱使下莫名跟风,以至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自我的迷失。如上文说的意见领袖对舆情的引导,强势群体里未必全部都和意见领袖持相同的看法。但只要有标新立异的观点抛出,他们就会狂热的跟帖。论坛上的“灌水”、“砌墙”、“盖楼”就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代表。随着跟帖人数的逐渐增加,群体之间不断强化着心理暗示。于是后来接受这种观点的人不在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而只是无意识得追随舆情的指向。2010年的“小月月”事件可谓此类的典型案例,截至2010年10月26日下午5时,“小月月”原帖点击率已超过4600万次,网友回复10万5千余条。网友们又自动组织了拜月神教、拜月一族对小月月进行膜拜。而后来经验证,小月月其实是网络蓉蓉杜撰出来的人物。很多人都是在听说小月月是极品,之后就加入拜月一族,有的甚至都没有看原来的帖子。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驱使网民们盲目跟从,而彻底忘记了对事件本身的思考。在集体无意识的作用下,网络舆情很容易进入狂热状态,个体舆情的表达也会扭曲,这时就需要我们以清醒的头脑进行甄别与疏导。

四、群体极化现象对网络舆情的推波助澜

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群体极化这一概念。他指出:“群体极化的定义其实很简单: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iv在网络群体里,极化现象更容易产生。据他的研究,群体极化倾向在网上发生的比例,是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两倍多。列宁提出“真理越辩越明”,但是他强调的是不同意见之间的纷争和辩论,这场辩论的基础是各个派别有着同等的地位和话语权。但是网络有着潜在的阶层分层,导致辩论本身没有对等性。同质化使占主导地位的观点互相感染,观点的不断被重复和叠加,更增强了效果,从而更容易趋向极端。网络的群体力量更为强大,人们因为共同的兴趣和价值取向而聚集在一起,话题越炒越热,最终就容易扭曲变质。如药家鑫案,就是网络舆情群体极化造成的悲剧。就案例本身来说,应该是药某法律常识的缺失,这与他个人和他的家庭教育有关。但是在仇富心态膨胀的背景下,许多人见风使舵,把此次事件和“李刚”事件联系在一起,对药某的家庭背景进行猛烈的抨击,这就误导了网络舆情。由于集体无意识,很多人跟帖都是出于对“富二代”和“官二代”的批判。这些帖子和意见的累积,使得药家鑫不得不扣上“富二代”的帽子。针对这起事件,我们更应该客观冷静的分析药某的内心。故意杀人其实是他内心不健康的表现,正确的舆情导向应该是分析导致他心理不健康的原因。但是由于群体极化使得议题发生了偏离,走向了极端。对青少年教育的审视转向了对家庭背景的批判,将药某送上刑场的不是法律,而是这跑了偏的舆论。

注释:

i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ii(美)克特・W・巴克.社会心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118.

iii吕凯.浅论集体无意识及其表现[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1).

iv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上一篇:许鞍华电影中女性人物的“美丽心灵” 下一篇:如今的中超,好像有钱了 有钱的中超,该弄点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