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青年们如何突围?

时间:2022-08-29 10:25:14

IT青年们如何突围?

国内的“屌丝”开发者目前貌似还得仰望星空或者索性扬帆出海来保证收入。这一切和智商无关,除提高游戏开发质量外,等待国内市场和消费习惯的成熟似乎是惟一路径。

当智商高达147的IT青年(移动应用开发者和创业者)还在为3k(3000块人民币)薪水拼命,而智商不到50的烧烤店老板却正坐在Porsche(保时捷)里玩着前面那位青年开发的APP时,我就忍不住“仰望星空”。

这是这两天在互联网圈子最火的一个名为“降级论”的帖子的结尾。这个由前移动应用开发者@meditic撰写的帖子短短几天转发已经过万。这种转发的热度,或许正印证了IT青年们憋屈的生存状况。

“降级论”劝告中国的移动开发精英不要再去悲催的IT界当“炮灰”,而要把自己在高强度的IT业得到的眼界、技术和经验使用在更接地气的传统项目中,比如“按摩界、餐饮界和烧烤界”。

这个帖子受到的热议,道出了行业内的一个悖论:中国的IT应用市场看似很大,但在里面沉浮的人就是赚不到钱。

凭着中国市场的巨大用户规模,事情本不应是这样。中国早就凭着10亿手机用户的规模成为世界第一大移动通信市场,今年则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智能手机(smartphone)市场。但另一组数字则把我们拉回了现实的中国手机应用市场。

“中国区每个APP的平均下载收入仅有0.03美元,是美国0.28美元的1/10,只有越南的一半”。这是App Annie公司最新的调查结果,这家专门分析研究手机应用市场的美国调查公司称,截至2012年5月底,中国区app下载量虽然在整个iOS市场排名全球第二,但收入(其中包含官方苹果App Store的收入、付费应用和in-APP purchase[应用内购买,以下简称IAP]的收入;不包含广告收入)却只排到全球第八。

友盟(Umeng)是一家专门研究智能手机用户使用习惯的公司。当被问到中国市场的Android应用收入的时候,友盟的副总裁蒋桦稍显尴尬地表示“还很少”。根据其得到的数据:到2011年,国内Android开发者中有30%无法获得任何收入;57.9%的开发者还都在指望从游戏或者应用内广告的分成来获取收益。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谷歌(Google)的官方Android商店Google Play在大陆地区无法落地,所以所有的Android手机厂商和用户只能自己解决应用安装、分销的问题,因此国内的开发者无法直线接触到用户。

腾讯(Tencent)作为最大的社交娱乐工具提供商、坐拥数亿QQ用户,其提供的Android应用平台“QQ游戏中心”在国内已经算是能给开发者带来较多收入的平台。

一位腾讯员工透露:在这个平台上,排名最高的Android手机游戏还是大名鼎鼎的植物大战僵尸长城版,一款由宝开(Popcap)和腾讯联合开发的中国版植物大战僵尸(Plant VS Zombies),走的也是IAP道具收费的方式。即使搭上“僵尸”的金字招牌和腾讯的强大渠道,这个游戏每天的收入也就10万元人民币左右;排名第二的国产游戏“斗破苍穹”每天则只能收到3万多元。

拿日收入10万元的植物大战僵尸长城版作例子,其中的30%要分给中国移动,剩下部分再由腾讯和开发者按照五五分成。实际到开发者手里的只有区区的35,000元了,而第二名的”斗破苍穹“开发者只能收到1万多元。

移动应用开发商因此不得不走起了墙外开花、曲线救国的道路。这也是基于他们看到了一个现象:顶尖的国外开发者们似乎没有这种烦恼,他们都能站着把钱赚了。

“你画我猜”(Draw Something)开发者OMGPOP的创始人当时银行账户只剩下1700多美元,一夜之间整个公司作价1.8亿美元卖给了以社交游戏起家的星佳公司(Zynga),完成了穷小子的大翻身。至于Instrgram一夜之间以10亿美元卖给了Facebook,更成为著名的励志故事。

同样来自App Annie的数据显示,中国iOS收入排名前10位发行商几乎全是游戏开发企业,比如博雅互动、LV1、HappyLatte、Pinldea、Haypi和人人游戏等。今年第一季度,这十大开发者总收入的90%都来自海外。

Tony Zhang就是一位上海的本土iOS游戏开发者。他的团队iQin Mobile开发的功夫狐狸HD(Kung Fu Fox HD)首先以英文版亮相,带着中国功夫的噱头和类似“愤怒的小鸟”的滑动操作,在海外市场获得了可观的下载量。

现在“狐狸”的下载量本土和海外各占一半,在收入上则海外占了90%以上。为何先英文后中文?Tony半开玩笑给出的理由是:我们要活下去。他还透露,目前除找了外国发行商,即将对现有版本进行改版以及做一次大的海外推广发行外,团队还有两个游戏在顺利开发中,但同样用来进军海外市场。

上一篇:一个士兵“点燃”两个国家 下一篇:新时期反思性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