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议论文三要素的解读

时间:2022-08-29 10:17:30

对议论文三要素的解读

议论文主要是通过议论的表达方式来证明、阐述作者观点、立场的一种文体,它或者是从正面提出某种观点、见解或主张,或者是从反面驳斥别人的观点。评论、杂文、说法和读后感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与其他文体的文章比较而言,议论文的学习显得比较枯燥,但它有着其他文学作品所没有的规律性。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把握议论文三要素的做法。

一、找准论点

先要弄明白论点的含义。论点在三要素中的位置排在第一。什么是论点呢?论点就是对某一人、事、物、问题或现象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找到、提取、明确文章的论点。议论文的论点通常有几个?一篇文章的论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不止一个。如季羡林的《成功》,论点只有一个,即“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如果论点不止一个,那就需要明确中心论点,同时还有分论点。如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除了在文章的结尾归纳得出中心论点:“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全文分六段,把“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有学问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和“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六个方面作为分论点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文章中分论点的关系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于全文的中心论点。它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明确了文章论点的含义和种类,又该如何确定论点?如果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已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先从论点的所在位置找。文章的中心论点可以在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和中间出现,也就是说它可以被安排在文章的任何位置,但大多数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除题目外也是如此。其次是概括文章的论点。有的论点若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达出来,就需要去提取、概括。

那表达论点的语句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一般是用陈述句从正面肯定的表达,论点要求具有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非常鲜明,不可能是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的表达。一般不会使用疑问、反问、设问等句式,更少用修辞手法,表达论点的文字一般也单独成段。如果按照上述方法去做,基本就能找到、找准、概括出文章的论点。

二、掌握论据

首先同样是要明确论据的含义,论据就是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它包括事实和理论论据两种类型。

事实论据的事实材料可以是具体的事例、概括的事实和统计数据。如罗家伦在《学问和智慧》中为了论证分论点“学问离不开智慧”就引用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达尔文发现进化论和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的事例;理论论据的材料可以是前人的经典著作、名言警句、谚语俗语和科学上的公式、公理、定理和定律等,如《成功》就引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关于三个境界的经典语句。总之,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不难区分论据的种类。

三、学会论证

什么是论证?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的基本类型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从正面论述的,驳论是从反面论述的。一般的议论文都是立论文,也有不少的驳论文,如鲁迅的《拿来主义》就是驳论文的典型代表。

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是三段论式的,即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也即引论、本论和结论。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就是这个论证思路:什么是敬业、乐业(提出问题)―为什么敬业、乐业(分析问题)―怎么样做才是敬业、乐业(解决问题)。一般的议论文都是这样一个结构模式。

常见的论证结构有总分式、对照式、递进式和并列式结构,在此不做过多赘述,下面谈谈三要素中的论证方法问题。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举例论证(也叫例证法)。用典型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如《学问和智慧》中举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达尔文发现进化论和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的事例,即为例证法。

2.道理论证(也叫引证法)。除引用上述介绍的理论论据以外,还可以引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名句,它一方面能加强论证的力量,另一方面还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议论文的文学性。如季羡林在《成功》中引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关于三个境界的经典语句。

3.对比论证(也叫正反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罗家伦在《学问和智慧》中,为了论证“智慧是不能离开学问”的观点,就采用了对比论证法。

4.比喻论证(也叫喻证法)。它能增强作品论证的形象性、文学性、说服力。罗家伦在《学问和智慧》中,为了论证“智慧是不能离开学问”的观点,就采用了比喻论证法,把“无学问的智慧”比作“五光十色的肥皂泡”,“有学问的智慧”比作“珍珠泉的泉水”。

上一篇:发挥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下一篇: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途径及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