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生活 让读书成为修养

时间:2022-08-29 09:47:32

让阅读成为生活 让读书成为修养

有人说“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不读书的教师会沦为简单的劳动力”,现在看来一点不为过。以“教书育人”为职业的教师,理应是一个读书爱好者,只读教材和教参两本书的老师绝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只是讲教材那是死教书,只能用教案教书那叫教死书。

首先,读书可以丰富见识,广博学识,增长知识。

一个教师,课堂深深打动学生的秘诀何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知识的博大精深,灵慧丰厚,才使他的课能随意宛转,如行云流水,深入浅出,将学生带入一个美妙的境地,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自然接受了知识,锻炼了能力,陶冶了情操。他们的课每每上出了一种韵味、一种气氛,听他们讲课,能使人仿佛闻到一股幽香,犹如兰馨,沁人心脾,趣味无穷。“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渊博的学识,是做一名好教师的有力保证。不读书怎会有融会贯通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语文教师要有那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大将气魄,洒得开,收得住,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一堂课就是一篇耐人寻味的散文。我们达不到那样的高度,因此上起课来不可能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给人一种艺术美的享受。怎么办?“书中自有好办法”,读书吧!

其次,读书能够提升教育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能力。

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有比普通教育工作者更为超前的教育观念,他们总能超前地认识到一个时代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教育观念。魏书生老师的“商量,商量,再商量”,丁榕老师的“以心理教育为突破口”等等,都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这种先进的教育理论促使他们最终走向了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比具体的教育行为更为迫切和重要,实施新课程,最根本的还在于转变教师的传统观念。我们常感叹自己做法老套,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缺乏先进理论的支撑,没有行动的动力;有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辨不清行动的方向……那么,怎样才能具备前卫的教学理念?“书中自有新理念”。“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要你不停的攀登,就一定能登上教育的最前沿,一览教育的无限风光。站得越高,看得越远,教师要有所提高,也只有站在更高的思维层次、思想境界上看问题,才能高屋建瓴地指导学生,才能在工作中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建树。否则,只能永远停留在经验的、感性的层次上。

第三,读书可以影响人的气质、修养,摆脱“匠气”。

读书可以提高人的素养,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公民的读书问题,这也是他们国民文明程度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2011年有资料表明世界人均读书54本,以色列人为 64 本;俄国人为 55 本;美国每年每人读书70 本的。

而我国即使把学生的教科书算进去,人均也只有7本。一个人不读书,会受到命运的惩罚;一个民族不读书,会受到历史的惩罚。作为以“教书育人”为职业的教师,更应成为读书的带头人,用书“养吾浩然之气”,完善自己的人格。教师人格的魅力是无形的,不可设想,一个没有人格作背景的人能成为优秀的教育家,成为名师。

让读书成为可能,让读书成为习惯。当一名读书教师,感悟人生,捕获理想,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理想。阅读它,走进它,让我们放飞理想,走向辉煌!用阅读滋养心灵,用读书丰厚底蕴,使我们内心开放、鲜活、细腻和温和,从云中漫步到日常教育中的润物无声,从理论延伸到实践,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读书给我们的不只是启迪,更是一种享受。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没有书,不能称其为校园”。让师生多读书、读好书,书香定会绽放在校园,散落在每一个角落,滋润着校园里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我们可以想象,师生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通过多种途径,补充精神元素,在阅读中快乐成长,师生时时,处处充满着阅读的喜悦,一个个故事让我们醍醐灌顶,一则则哲理让我们豁然开朗。让我们的每一位教师、学生都把捧读书籍作为一种生活习惯,让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见证师生读书的热情,我想我们的校园定会书香满园,处处散发书籍的芳香。

上一篇:加强阅读 作文丰收 下一篇:浅谈语文课堂应重视体验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