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溶液的形成》

时间:2022-08-29 08:52:52

【摘要】许多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溶液在化学研究中、生命活动中、工农业生产中和日常生活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从教材与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及艺术四个方面对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这节课进行说明。

【关键词】化学 溶液的形成“四个”方面 说明

1.教材与教学目标分析

1.1 说教材内容。本课题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溶液。通过糖水的形成使学生认识溶解现象,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以及溶质溶剂溶液的关系;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也是常见的溶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与演示实验相结合,使学生知道常见的乳化现象。

第二部分是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体会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多媒体动画模拟演示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及溶解时产生吸热放热现象的原因。

1.2 说教材地位。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学习酸碱盐知识做了准备,也为高中学习离子反应、浊液、胶体埋下了伏笔。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促进作用。

1.3 说课程目标。为完成化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我确定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激发学习情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我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当前我们正处于世界性的新技术革命时代并步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对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我在化学课上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确定目标如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1.4 说重、难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本节课重点确定为: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由于学生无法亲眼看到溶解过程中的两种变化,所以本节课难点确定为:对溶解过程中的微观认识。

2.教学方法分析

2.1 说教法,整体思路。实验法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模式:设置实验情境,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然后教师启发式提问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整理,学生得出准确的结论。目的: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更深刻,还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能力,提高学习情趣。另外多媒体辅助教学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学习溶解的微观过程时,采用多媒体动画模拟演示,可大大降低难度。

2.2 学情分析。学生对溶液并不陌生,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如多数学生知道海水的滋味,学生们都喝过可乐打过点滴,都品尝过汗水的味道,用洗洁精等洗涤剂来清洗餐具等等。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硫酸铜溶液等。所以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和乳化作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外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能根据实验目的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所以学生能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2.3 重视道德情操教育。学生学习溶液的形成过程时,引导学生联想到污染物排到江河中,就会自发的扩散,范围广影响差。再从水中提取出污染物就很难,处理污染的水源非常困难。使学生懂得要保护环境,并且好好学习将来找出解决污染的办法。

学习溶解的微观过程时,学生增进对“物质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点。

3.教学过程

3.1 导入(1分钟):请同学们品尝糖水。化学课竟然喝糖水,不一样的上课经历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另外,便于学生认识溶液的特征。

3.2 认识溶液的形成(13分钟):。教师启发式提问:“糖消失了,它去哪了?上部分的糖水比下部分甜吗?如果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变,水不蒸发),糖会析出吗?糖水是纯洁物还是混合物?”学生回答出这些问题,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学生会自己归纳出溶液的定义,并认识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

教师设疑:“如果将一些可溶的污染物排放到水源中,导致了水污染容易治理么?”学生讨论:“水源具有流动性,即使水源不流动污染物也会分散到水中,扩散到远处,稳定的存在,从而扩大污染范围极难治理。”此问题不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溶液的形成,还是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屏幕展示生产生活中一些溶液图片,使学生体会溶液在生产生活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

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溶液都是液体吗?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吗?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吗?”预设处理,首先提醒学生,判断是否是溶液得从溶液定义入手。屏幕展示图片,纯净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由于不是混合物而不是溶液;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虽然有颜色但仍是溶液;教师讲解,我们可以认为空气的形成是氧气、稀有气体分散在氮气中形成了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那么空气就是一种溶液,所以溶液不全是液体。

3.3 认识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9分钟)。以糖水盐水混合物为例,糖盐是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水是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称为溶剂,溶液是由溶质溶剂组成的。溶液中溶剂只有一种,溶质可以有多种。

预设学生问题:“只有水能做溶剂吗?”预处理,(演示实验9-2)。观察现象,教师启发学生分析归纳,使学生知道水是最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也是常见的溶剂,溶质对溶剂有选择性,碘更易溶解在汽油中。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演示实验9-3)通过观察现象,学生可知酒精和水可以以任何比例互溶。

3.4 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4分钟)。运用讲授法,直接给出判断依据,然后练习反馈。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解题依据,有针对性的练习,避免出错。

3.5 乳化(5分钟)。设置问题情境,“吃饭时,当油渍不小心滴到了你的衣服上,用水无法除去,你用什么方法可以除掉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有利于激发和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探究欲,从而带着好奇观看演示实验。

(示实验9-4),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能区分乳浊液与溶液的不同,乳化与溶解的不同。了解乳化原理,体会乳化剂在实际应用中价值。

3.6 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8分钟)。(学生实验-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绘制简图,进行交流,然后选择最优化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学生亲身经历不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并且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理解了科学的本质,提高了科学素养。

3.7 多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溶解的微观过程(3分钟)。

3.8 说归纳总结、作业(2分钟)。用化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进行总结,更加准确合理。

总结: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作业:夺冠百分百。难易适中,不仅可以巩固新知还可提升能力。

3.9 说板书设计。课题1 溶液的形成溶液

(1)定义:

(2)特征:均一性和稳定性

(3)组成:溶质溶剂

(4)乳化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①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硝酸铵溶于水吸热 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基本不变;②溶质分子向水中扩散过程。

3.10 说教学评价。通过提问、练习、观察学生表情考核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程度;在活动过程中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比如:引导学生联想到污染物排到江河中,就会自发的扩散,处理污染的水源非常困难。使学生懂得要保护环境,并且好好学习将来找出解决污染的办法。

4.设计及艺术

资源开发,目的是要实现教学的基本理念。利用了实验室资源进行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学生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在讲乳化时发掘日常生活的有用资源,使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利用网络资源,在相关网站找到蔗糖食盐溶解时的微观模拟动画以击破难点。

参考文献

[1]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

[2] 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

上一篇:《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下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