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无效现象及矫正研究

时间:2022-08-29 08:26:00

高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无效现象及矫正研究

摘 要:针对当前高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无效”现象进行分析,对引起“无效”现象的原因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实践,提出相应矫正及改进建议,让师生共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得成长。

关键词:高中数学;小组合作;合作学习;无效现象;矫正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6-0100-01

作为一种极具创意的课堂教学新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效显著。但反观当前高中数学中的小组合作,低效现象比比皆是,归纳起来无外乎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小组内经常会出现重组与分化;二是小组中部分学生容易于无形中被“边缘化”;三是缺乏有效的指导,小组进入无序状态,很多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最后“无疾而终”。因此,针对无效现象进行及时分析与矫正,是当前值得数学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课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这种现象进行全面探析。

一、“无效”现象分析

(1)“师”之原因。来自于教师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认知情况掌握不明,无法科学分组,或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运行原则把握不准,分组过于随意盲目,使得组内成员差异过大,容易引发组内重组和分化。二是教师对课堂掌控能力不够,要么抓得太紧,学生思维没有因小组合作而变得更加活跃,要么放得太松,最后收不回来。三是欠缺精心准备。部分教师只有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理论,欠缺实践技能,在组织教学时,无法摆脱传统教学的“阴影”,习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前进,不以学生为主体,很多动态生成的问题被弃之不顾,形成学生想要的没有给,学生不想要的被强制灌输的局面,最终造成部分学生被动接受甚至放弃学习。

(2)“生”之原因。学生方面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在小组合作中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回答问题,“领导”整个小组进行探究活动的总是某一个或者两个人,有几个人不会或者懒得动脑,表现得很被动,致使表现积极的学生也会失去合作意向。二是一些学生不能持久保持合作热情。这与教师分组时考虑不周,导致组内“两极分化”有一定关系,同时还与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内在动机有关。三是学生没能够更好地掌握合作的技巧与技能,无法“胜任”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在合作期间“走神”现象非常明显。

二、矫正与改进建议

(1)科学分工,合理分组。“互补”与“平衡”是小组合作在分组、分工前应秉承的基本原则。教师首先要对班级内所有学生的特点有一个清晰认识,然后根据他们的基础、能力、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帮他们组建具有竞争性、互补性的小组。这既能使学困生得到一定的帮助,也能够使学优生在帮助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让知识更加融会贯通。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小组内的学生明确分工,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有事可管。还可以提议他们进行轮换制度,随时调整小组成员的角色,帮助他们组建起一支融洽且有战斗力的“队伍”。

(2)目标明确,任务可行。为什么要合作,怎样合作,很多学生就是因为不明确这两点,所以才会导致小组合作无效。所以,教师要先给学生讲明小组的总体任务、小组成员个人任务以及要达成的目标。如在学习“直线倾斜角和斜率”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两者关系和描述方法进行主动认知,可以让学生每五人一组,每人承担以下不同任务进行小组合作探究。1)是不是所有直线都存在倾斜角和斜率?2)直线过原点,斜率越大就越与Y轴接近吗?3)倾斜角相等的两条直线,斜率是不是也相等?4)斜率相等的两条直线,倾斜角是不是也相等?5)对几条直线的倾斜角大小进行比较的方法,除图形法,是不是还可以找到别的方法?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自由选择五个任务之一,保证合作参与度为100%。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导致小组合作无效的现象师生双方均有责任,但关键还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否发挥到位。在高中数学小组合作模式运行过程中,教师从分组到组织,从意识到策略,都应有所提高、有所发展,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张景川.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方式的设计[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2]宁嫒嫒.高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及改进措施[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06).

上一篇:第70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团长会暨70届展会回... 下一篇:电子白板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