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某隧道勘察分析

时间:2022-08-29 08:15:10

云南省文山某隧道勘察分析

【摘 要】 本文介绍了云南省文山某隧道的勘察,阐述了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的布置,并对隧道围岩的分级、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对隧道涌水量进行了预测,并提出隧道施工的建议。

【关键词】 隧道勘察 围岩分级 稳定性 涌水量 隧道施工

1 概述

该隧道位于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城248°方向,直线距离约30km,即富宁县木央镇普阳村木菲箐,属于河道改隧道。河道改线隧道总体呈南西走向,全长1046.6m,隧洞净断面:宽3m,高4m的半圆拱断面,净断面为11m2,隧道入口标高为885m,出口标高为854m,纵断面坡度为2.96%。

2 地质环境条件

2.1 地形地貌

勘察区位于富宁县西南侧,属溶蚀侵蚀中低山峡谷地貌单元,沟谷呈V字型,北东向南西展布,东西高中间低,沟谷内为木菲河。沟谷西侧拟建隧道所在斜坡坡度约为30°-80°,植被覆盖率约为30%。沟谷东南侧斜坡坡度为20°-75°,植被覆盖率约为20%。

2.2 地层岩性

勘察区地貌上属溶蚀侵蚀中低山峡谷地貌,钻孔揭露深度范围内地基土层主要为:第四系冲洪积卵砾石(Q4al+pl);第四系坡残积次生红粘土(Q4dl+el);断层破碎带糜棱岩;下伏基岩为寒武系唐家坝组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1q)。

为查明场各岩土层的渗透性,勘察期间选择3个钻孔进行了常水头注水试验,本次选用《水利水电工程注水试验规程》(SL 345-2007)第5.3条规定的公式进行计算,具体如下:

(1)试段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计算公式:

K―试验岩土层的渗透系数,cm/s;

Q―注入流量,L/min;

H―试验水头,cm;等于试验水位与地下水位之差;

A―形状系数,cm;按附录B选用。

(2)试段位于地下水位以上,且50

r―钻孔内半径,cm;

l―试段长度,cm。

3 勘察方法和工作完成情况

3.1 勘察工作方法

本次勘察采用钻探、标贯、动探、水质分析、注水试验、室内(岩)土工试验、工程地质测绘、波速测试及物探等综合勘察方法进行。钻探为直观揭示场地地基岩土特征,划分和描述岩土体;采取岩样、土样进行室内分析试验,确定场地岩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及承载力;辅以现场的原位测试,确定岩土体的物理力学特征;采取水样分析试验,进行水的腐蚀性评价;进行岩土工程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评述,查明场地区域的地层分布、地层层序、岩层接触关系、岩层产状、地貌特征、构造特征、岩溶分布特征等。

3.2 勘察工作布置

(1)钻探。沿隧道轴线布置了5个钻孔,出入口各1个,隧道洞身3个。孔深按照设计隧道底标高下5-10m控制,孔深15~95m;并设计相应的原位测试和岩(土)试样。

(2)物探工作。根据设计图纸及现场地质条件,共布设高密度剖面3条(附图TN01),其中,1号剖面为隧洞中轴线方向,为了达到勘测深度,在隧洞的进口端和出口端都相应延长出一定距离,实际勘测线长度为1400m,采用8m电极距,采集深度30层;2号、3号剖面为拟建坝体上方的两条相对垂直方向,由于场地限制,测线位置可能有相对偏移,为了达到勘探深度,采用2m电极距,采集深度31层,每条测线长度为190m。

(3)其他工作。设计工程地质剖面测绘剖面4条,工程地质测绘约1km2。

4 隧道评价

4.1 隧道围岩分级

通过工程地质测绘、物探、钻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等几种手段和方法,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T50487-2008)附录N“围岩工程地质分类”,对本隧道围岩进行分级,共分为9段,具体见下表2:

4.2 隧道稳定性评价

(1)隧道入口稳定性评价。隧道入口处斜坡体西高东低,地势较陡,坡度约35°--50°,表层有约2-5m的坡残积次生红粘土覆盖,下部有约2-4m厚的强风化泥质灰岩,呈碎石土或碎石状,下部为泥质灰岩,一旦坡脚的隧道入口进行开挖,斜坡体失去支撑,表层的覆盖层及风化层将岩基岩面滑坡的可能性较大。所以隧道入口斜坡体稳定性较差,需要进行支护处理。

(2)隧道出口稳定性评价。隧道出口位于木菲河下游西北侧的斜坡脚,该段斜坡坡度约25°-30°,岩层产状为205°∠28°,岩层倾向与斜坡隧道围岩分级表倾向一致,属顺层坡。坡体表面有约1-2m厚的坡残积粘土层。一旦隧道出口处进行开挖后,斜坡体表层覆盖层可能引发滑坡,由于分布有悬崖陡壁,且属于顺层坡,可能引发崩塌体,所以综合评定隧道出口斜坡体稳定性较差,需要进行支护处理。

4.3 隧道涌水量预测

按《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程》(TB 10049-2004)附录B第B.3.3条,结合工程地质测绘内容,对隧道涌水灾害严重等级及隧道最大涌水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见表3~4。

4.4 隧道施工建议

(1)隧道进出口段:根据隧道进出口段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一旦进行开挖施工,则斜坡容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所以对斜坡体采取支挡措施,入口段建议采取喷锚支护,出口段建议采用喷锚+防护网等。

(2)隧址区基岩岩性主要为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较发育,岩石较破碎,风化程度不均匀并存在差异风化,隧道中部有少量基岩裂隙水,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围岩不稳定性增加,施工中应加强支护和衬砌措施。尤其在断层破碎带,围岩稳定性极差,隧道顶厚度最小处约10m,其透水性中等-强,出现涌水的可能性大。所以需要加强支护、衬砌措施及防水措施。

5 结语

近年来,隧道建设不断增多,隧道勘察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隧道围岩的分类,稳定性评价及涌水量的预测,将为设计及施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隧道勘察应选用合理的勘探方法,全面掌握地质条件,深入分析评价隧道的特征,为设计及施工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T50487-2008).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7).

[2]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程》(TB 10049-2004).2004.

[3]交通运输部.《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11).

[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年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2).

[5]《工程地质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

上一篇:加强标准化管理,提高VSP过程质量 下一篇:防水混凝土的实用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