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化

时间:2022-08-29 06:42:45

浅谈职业化

“职业化”包括三层含义:首先,从业人员应该体现一种职业素养;其次,从业人员应该掌握相当程度的专业技能;最后,职业化应该有本行业特定的行为规范或行为标准。职业化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人们甚至用职业化程度来衡量一个社会现代化的程度:职业分化得越细,分化程度越高,现代化程度就越高。对于一个组织来讲,职业化水准的专门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将决定组织的核心竞争优势。

一、什么职业适合职业化

关于职业化的连续谱论认为:在连续谱的一端,是那些已被认可或已成定论的传统专业化职业,如医生、律师等;在连续谱的另一端,是专业性较低的职业,如售货员、操作机器的工人等;其余职业则按序排列在这条线性连续谱上。连续谱论形象地表示了不同职业的职业化程度的差异。那么,究竟什么职业适合职业化呢?

职业化的构成因素包括系统的知识体系、专业的判断标准、专业的道德和信条、获得社会的认可以及专业的文化。这其中,决定一种职业是否适合职业化的关键在于该种职业是否具有系统的知识体系。这是因为,专业化意味着需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是该种职业的先天特质,无法通过后天的发展来实现。

适合职业化并不意味着可以实现职业化,一种职业能否实现职业化取决于这一职业群体对本职业的控制权。首先是对市场的控制权,某一特定的职业群体通过界定和限制专门技术供应者的资格,获得该专业技术的市场供应控制权,甚至是垄断权。然后是对当事人关系的控制权,专业人员在处置当事人的需要以及提供服务时,有自去界定处境,即所谓的自由裁量权。最后是对分工制度的控制权,在提供服务时需要与其他职业群体合作,但对核心工作和知识拥有控制权,拥有资源处置的分配权。

二、如何实现职业化

1.突出职业道德

决定职业化能否实现的最重要因素是看成员能否遵从职业道德规范的制约,这种职业化的规范不仅仅规定从业者要运用技术能力高质量地完成工作,更重要的是认为服务对象的利益重于个人利益。一个合格的专业人员,既要有专业技能,又要有专业操守,这样的专业人员才是可信赖的、可尊敬的。

2.增强职业独立性

社会学家威尔伯特・墨尔认为,职业化的最高阶段就是该组织享有完全的职业自治权。这里的自治包括职业独立于政府和社会之外,职业化其实是职业在自由市场和政府之间的一种选择。独立性要求从业者客观地思考,带着相对客观和中立的立场介入到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对于从事社会管理和公众服务的职业来讲,要想实现职业化必须坚持职业的独立性。

3.推行职业资格认证

任职资格管理是推进职业化的有效途径,目的是使从业人员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任职资格管理是指根据职业的业务模式、业务流程的要求,对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包括知识、经验和技能要求)和工作行为(包括工作活动、希望规范和工作质量等)实施的系统管理。

4.培养职业精神

专业化、职业化要求从业人员除具备相关的专业、业务知识之外,更多地应该体现出一种职业精神,应提炼职业精神并以其为准则对员工强化实施。如果一名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那么他所拥有的专业知识终究只能是低水平和有限的,并且难以真正运用到工作中。

5.加强专业能力训练

职业化首先要求一种职业具备专业化的发展水平。专业是一个正式的职业,为了从事这一职业,必要的岗前训练是以智能为特质,他们不同于纯粹的技能。专业主要为他人服务而不是从业者单纯的谋生工具,专业应该拥有深奥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获得。

职业化是包括职业准入标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形象、职业保障和职业监督等的系统工程。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重要资源, 企业只有拥有了具有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态度、良好的思维习惯、较高的目标和全方位职业化素质的员工, 才拥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上一篇:高校如何推进职业生涯发展教育 下一篇:论改进职业技能鉴定省级题库建设的措施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