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静滴室护士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

时间:2022-08-29 05:59:32

儿科静滴室护士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5.148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情感的传递反馈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流也随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是一个要求人们广泛沟通的时代。在医学界,随着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尤其是与他们当中的特殊群体――小患儿的沟通,更加显得棘手复杂。因为他们的特点是年龄小,对疾病缺乏深刻认识,心理活动也随病情迅速变化。因此,怎样与患儿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是当今社会每位儿科护士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技巧之一。

笔者结合几年来与患儿相处的临床工作经验总结如下心得。

护患沟通需要有高尚的医德做保证。因为医疗工作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医护人员的一生都要把病人的利益。人类的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是一项平凡而高尚的职业,作为一名儿科护士,只有端正自己的处事态度。建立助人为乐的价值体系,树立崇高的理想才能对患儿发自内心的同情,才能真诚地对待他们,适当的表达移情。

护理人员应具备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经验,才能做好与患儿的护理及沟通工作。同时,护理人员沉着、冷静、严谨的态度以及娴熟的操作,尤其是穿刺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更可以有效稳定家长及患儿的情绪。

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一旦生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他们大都过分照顾。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家长的心理状态对患儿有直接的影响。例如,父母对护士的不满意可转变成患儿对护士的愤怒。所以护士做好与患儿沟通的前提是首先做好家属的解释安慰工作。

儿科护士对患儿应多加鼓励,不应训斥、恐吓,保护儿童的自尊心成为患儿的贴心人。可利用孩子的好学心理进行启发诱导,取得在治疗上的配合。针对儿童的模仿心理,鼓励患儿学习榜样,通过个别带动整体。

由于儿科病人病情急。变化快,又不善于表达,所以要求儿科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机智灵敏。加强巡视,善于从观察到的细微变化中发现问题,采取措施。报告医生,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

门诊是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是医疗工作的第一线,是直接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保健的场所,医护人员要提供优质的服务。在儿科门诊静滴室,待患儿穿刺完毕,安静状态输液时,应适时机的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和护理要点,让他们懂得相应的应对技巧。如加强体格锻炼,多进行户外活动,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但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气候变化时,及时添减衣服,避免过热或过冷。鼓励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积极防治各种慢性疾病,如佝偻病、营养不良及贫血等。按时预防接种,在集体儿童机构中,如有上感流行趋势,应早期隔离患儿,室内食醋熏蒸消毒等等。通过此宣传可增进与家属的感情,拉进与他们的距离,增加彼此的信任,并可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

沟通是心灵的交流,沟通是知识的外延。大量事实证明,沟通能大大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降低医疗护理的风险,在儿科护理活动中我们应熟练的掌握沟通技巧,并灵活运用,以发挥它神奇的效应。

上一篇: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患者中的... 下一篇:急性心肌梗死的观察及护理